第951章 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第2/2页)

那怕是在很多人的眼中,《山海经》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但是作为航海者的孙子壮,却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其它航海家描述,断定它所写的很多东西,都是真实的,至于其中的夸张,在他看来不过只是以讹传讹而已。就像现在他“发现”且“证实”了“大人国”的存在。

“船长,要是您的这个发现,传回国内的话,势必会引起轰动的。”

“不过只是推测之言而已。”

面对云山的恭维,孙子壮在得意之余,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立界碑!

或许,大明刚刚加入到瓜分世界的队伍之中,但是大明却把“勒功燕然”这一优良传统带到了海外。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石碑”,是大明的船长们必带之物。从大明走向大海起,与哥伦布、麦哲伦等欧洲航海家到达一片陌生的地点,或是将一片土地画在地图上,或是装腔作势的代表上帝、代表国王宣布占领不同。大明的航海家们会在船上带上一堆石牌作为压舱石,这石牌甚至可能就产自于大明的某一座石场。

接着在航行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过去没发现的岛屿,实际上是没标在地图上的,他们就会兴奋的大喊一声。

“快,这地方还没有人占领,咱们占领先!”

于是乎石碑一插,这地方就是大明的了。

当然,仅仅只是如此,还不够,万一要是土人看到那个碑比较喜欢,抱回家怎么办?

没关系,船上有工匠,可是临时客串一下石匠,汉人可以“勒功燕然”,他们也可以“勒功于石”——把他们的功业刻在石头记录下他们是如何经历了千辛万苦,迎风破浪抵达这片土地,然后于此地传播“教化”,勒石为记。表明此时土人心向教化,心向天朝,然后代表天朝将此地纳为大明之土。

总之一句话,咱们不但立下了界碑,而且还勒石为记,记录了他们的教化之功。

至于有没有土人,这重要吗?

没有土人也没关系,大不了换套词就是了。

有土人,没发现?

没关系,咱们把字都刻在这石头上了,那些土人看到了石头上刻得字,那也就“沐浴”在天朝的教化之风上了。

这可是汉字啊!

土人们站到汉字的面前,就能够感受到汉字的优美,感受到天朝的气息,这不正是大明的教化之功吗?

况且……有没有教,不还是大明的航海家说得算。

当然,在随船的工匠于沿海的山体上刻石勒功时,孙子壮的航海日志上描述了“巨人国之人心慕教化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