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华夏的“养蛊”模式(第2/3页)

最后等待它的是什么?

自然就是民不聊生,自然就是内忧外患,自然就是民众接竿而起。

是又一次循环!

又一次推倒重来!

这就是华夏王朝的周期!

为了打破这个周期,从登极为帝的那天起,朱国强在推行殖民路线,缓解财富压力(土地)的同时,也开始走另一条路线,不断分封诸侯国,让那些诸侯王自行掌握朝政,最终他们也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那怕是现在蒸汽船,蒸汽机车,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也无法改变那些诸侯王们的喜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总会“怀才不遇”的商鞅、孙膑、苏秦、张仪、乐毅,他们在本国吃不开,在另一国受到重用,推行变法,实现了国家的强大。

当然这也就缓解了阶级固化的可能,毕竟,对于那些有学知识来说,他们的选择是多样的。而且,为了自己的强大,那些诸侯国们同样也会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不是任由权力集中在旧贵族之手,任由财富集中在少数人之手。

那怕就是现在,这些诸侯们一致对外向“非我族类”进行扩张时,为了实现“千里大国”的目标,诸侯们都在竭尽所能的招揽人才,这甚至让大明朝感受到了压力,早在十几年前,就有朝臣因为国内纷纷远赴诸侯国,称“过洋名士多于鲫”,希望朝廷限制人才外流。

当然,朱皇帝是不会同意的,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华夏文明的多样性得到了保证!路线多了,选择多了,也就有了试错和容错的本钱。对一个文明而言成功的道路仅仅只有一条吗?

朱国强的心里没有答案,但他相信,比起一条事先计划好的“成功道路”,多一种选择总是没错的。毕竟历史长河中偶然因素实在太多了,稍有不慎,既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国家走岔了道,对于这个文明而言,其结果恐怕是灾难性。

多一个备份,总是没错的。

即便是大号完了,还有小号继续修炼!

大明朝,就是那个华夏文明的大号。至于从东南亚到西亚,直至北美,上百个朱姓诸侯国,甚至就连同波斯李、巴比伦李,也都是华夏文明的小号。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片广阔的土地就是“养蛊场”。华夏文明像春秋战国一样,在那里开创一个新的“养蛊”模式,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最终又会诞生出什么样的“蛊王”呢?

“这敢不就是优胜劣汰?”

朱国强自言自语道。

但旋即他明白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华夏文明的传统思想,会让大明朝以及诸侯国们在经历了“非我族类”的“筑基期”后,会再次走向统一,但这个“筑基期”至少需要两三百年,在此之后,他们会相互爆发战争,这些战争会旷日持久,最后只有强者能够生存。

春秋战国,养出了秦国那个“蛊王”。

两三百年的华夏又会养出什么样的“蛊王”呢?

在好奇之余,朱国强突然觉得这似乎是不可的,想要把那些诸侯全部统一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怕就是大明,也没有那个能力,毕竟,他面对的是一群猛虎、恶狼,那些诸侯们必定会千方百计的维持他们的“独立”。

“好吧,就由着你们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吧……”

已经起身到了车窗边的朱国强,自言自语道。

他知道,华夏文明再次进入“春秋之世”,想要成为“蛊王”需要面对的挑战将是前所未有——工业革命!

现在蒸汽机已经普及了几十年。国内的工厂发展极为迅速,以蒸汽机为核心的工业革命,最就已经开始,不仅仅在大明,在诸侯国同样也是如此,甚至诸侯国的发展正在一点点的赶超着大明——因为诸侯国的人口不足,劳动力不足,使得工厂主热衷于采购各种机械。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诸侯国的冶金和机械制造业正在迅速追赶着大明。

当然了,大明也不落后,毕竟,大明的劳动力也不见得多么充足——大明的人口一直在外流,毕竟无论是殖民地,还是诸侯国都在大量吸引移民。因此对机械的需求自然也就更高了。有了市场的需求,企业主们自然愿意投资鼓励学者以及工匠们研究机械。

在华夏文明再次开启“养蛊”模式的时候,有了工业革命刺激,对于华夏文明来说,又将是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在这一瞬间,朱国强不由的期待起来:

“‘养蛊’模式啊……工业革命……可惜朕已老矣……将来,那个将来会是什么模样啊……”

要是能到那个时代去看看,多好……

可惜,也就是想想而已,别说是那个时代了,甚至就连同带着朱国强来到这个时代的“时空门”,也在最初几年的多次往返穿越后,失去了效果,或许是因为能量的原因,它自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