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霍格沃兹神术学院(上)(第3/5页)

简单来说,牛津大学是先有各个学院,后来才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学,其实就是许多小公司联手合股搞了个大公司,并且在理论上随时可以退股拆分出来——这样的事情在牛津还真发生过一次,几个学院的师生闹矛盾集体退出,另外搞了个剑桥大学——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先建立大学,然后再划分的一个个学院。

牛津的学院中有许多中世纪建筑瑰宝,并且群聚在市中心周围。例如圣迈克尔教堂的萨克森人塔楼,诺曼人碉堡和城墙遗址等等,处处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古老的街道两旁布满欧式四合院,每个四合院就是一所学院,由于在当时学术是教会的专利,因此学院都以修院式建筑来设计,初到牛津的共同印象,均会觉得每个学院都像是中国各地那些破旧的古庙,一进门就给人一种寂寞与荒凉的感觉。因为每个学院完全是中世纪修道院的模样,并且大多数学院是院中有院。有的比较考究的学院,甚至是河、湖、花、草、虫、鱼、鸟、兽一应俱全。学院建筑多为古色古香的中世纪塔楼,故而牛津又得名“塔城”。

这么打个比方吧,如果把牛津市比作苏州城,那么牛津大学就相当于散落在苏州市区各地的一座座苏州园林,被大片的民房和街市分割开来,“镶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坏处是各个学院在空间上彼此隔离,没法统一规划,好处是随着牛津大学的不断发展,牛津市彻底被大学吞噬,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在亲眼看了牛津大学的风貌之后,王秋才总算是明白,《哈利波特》里面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为什么要盖成一副军事要塞的模样,到处都是高墙和塔楼,还有箭孔和壕沟。到了这边之后他才发现,原来中世纪的牛津大学,还有不远处的剑桥大学,有时候还真得要打攻防战!比如牛津大学在几十年前就被当地市民围攻,几百个大学生被牛津市民用弓箭射死,原因是他们在酒馆和妓馆里赊账不还……

因此,霍格沃兹把学校搞成要塞,又在一个学校里划分四个学院,也是很符合中世纪大学常识的。

言归正传,对于这个占用了牛津旧校址的山寨版“霍格沃兹神术学院”,穿越者们自然还是把它分成了四个分院:以狮为象征物的格兰芬多学院,以鹰为象征物的拉文克劳学院,以獾为象征的赫奇帕奇学院,以蛇为象征物的斯莱特林学院,整个霍格沃兹的象征物则是一只大肥猫……这倒不是王秋和马彤这些穿越者们一味照搬《哈利波特》的设定,自己给自己添麻烦,而是出于某些现实需要的考虑:

首先是按照学生性别来划分学院,拉文克劳学院和赫奇帕奇学院只收女生,格兰芬多学院和斯莱特林学院则专收男生——在中世纪,让女性入学本来就已经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了:这年头的任何大学都只收男生,并且一直到十八世纪都还是如此!如果说让女性入学,还能用“大瘟疫之后各国人力极度匮乏,男性数量不够”,“女性更适合照顾病患”,并且举出那些修女们在中世纪的瘟疫和战争之中客串护士,照料伤病员的事例来解释的话。那么让男生和女生一起上课这种事情,恐怕就连“天使”的命令也顶不住了。

(在英国,最早的女子学校出现在十九世纪初,还是修道院附属的贫民学院,贵族女校要到十九世纪中叶才有。男女合校的时间则都快到二十世纪了,更早年代的贵族小姐不是文盲,就是只能请家庭教师。)

其次是按照教学语言来划分学院,赫奇帕奇学院和斯莱特林学院用意大利语上课,主要招收意大利各城邦和王国的学员。格兰芬多学院和拉文克劳学院用法语上课,主要招收法兰西和英格兰的学员——这会儿的英格兰,从法理上来说还是法国的一个边远藩镇,并没有彻底地分离出来,形成民族国家。而大部分英国贵族世家也都起源于法兰西,所以凡是有点身份地位的英国绅士小姐,基本上都会说法语,甚至是作为日常用语,英格兰官方的文件也都用法语草拟,只有没文化的下等人才只会说英语……

总之,这个由牛津大学改建而来的山寨版“霍格沃兹神术学院”,大致呈现出如下阵营划分:

格兰芬多学院——英国和法国的男人;

拉文克劳学院——英国和法国的女人;

赫奇帕奇学院——意大利女人;

斯莱特林学院——意大利男人。

上述安排充分体现了这个学院之中,主要由意大利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三家合股的政治现实。

当然,赫奇帕奇学院和斯莱特林学院也还在地面之上,没有像《哈利波特》那样塞到哪个地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