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十四)(第3/5页)

德川家光已经记不清楚自己当时是怎么指挥那场战役的了,只是依稀记得自己的本阵先是挨了不知道多少炮弹,随即彻底散了鸭子。他本人也被潮水般的乱军裹挟着逃出战场,晕头转向地跑了一天一夜,先后好几次差点被毛利军的前锋逮到,连心爱的小姓(大致可以类比为小厮和娈童)都一个接一个战死或失踪,最终侥幸在海边抢到了一条渔船,才一路逃回了姬路城,然后又逃到了大阪,总算是脱离了险境。

但两个月之前从大阪誓师出征的六万幕府大军,最后却只跑出来了区区几千人——根据毛利家宣传的战绩,他们在那天斩首一万余级,抓到了两万多名俘虏。扣掉成功逃回大阪的几千人之外,还有两万幕府军下落不明,估计都在半路上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而一代目家康给德川氏留下的家臣团也损失过半。

如此伤筋动骨的丢脸惨败,在德川家的历史上似乎还从未有过,被世人比作战国武田家的长莜合战。当时已经退隐的二代将军“大御所”德川秀忠,在闻讯之后当场吐血三升,被活活气死。

自此,日本结束了自平安时代以来天皇听上皇、关白听太阁、幕府将军听大御所,这种老人垂帘听政的二元政治传统。德川家光将军在惶恐和迷茫之中,顶着“败家子”和“昏君”的骂名,开始了大权独揽的统治生涯——然而此时德川家的局势实在恶劣,作为核心的嫡系武装力量几乎损失殆尽,威望和震慑力也出现了雪崩式暴跌,而大获全胜的毛利军却是趾高气扬、斗志高涨,“打到关东,火烧江户”的呼声一时间甚嚣尘上:按照当时幕府重臣们的悲观推算,如果长州军大举来袭的话,西国各藩恐怕都会叛离幕府,德川家只能放弃无险可守的京都,专心在大阪笼城坚守,为幕府在关东后方重组军队尽量争取时间了。

幸好,当时的战局总算是没有发展到如此悲哀的程度——毛利家方面似乎很清楚自己实力有限,并没有将战争长期化的打算,而是表现出了成熟政治家的风度,在得胜之后就释放了全部的幕府军俘虏,同时乘胜提出一份有理、有据、有节的议和条款……在当时那种幕府军遭遇毁灭性惨败、天下各藩都在蠢蠢欲动的大背景下,为了防止长州藩反悔,德川幕府几乎急不可待地签订了停战条约,让日本再次恢复了和平。

待到战火稍息,局面初步恢复平静,大败而归的德川家光将军痛定思痛,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加强军事建设,而这也是整个幕府上下的一致共识——德川幕府号称有“八万旗本”,但实际上全部的旗本武士和御家人加起来还不足一万,得要把农兵足轻也算上去,大概才能凑出八万人左右。这回在长州藩一口气损失了几万农兵和几千武士,当真是连脊梁骨都被打断了。再不重整军备的话,难道要等着倒幕风潮兴起吗?

但虽然已经统一了决心,可如何筹款却还是一个大难题——自古以来,打仗就是烧钱,此次动员数万之众的征长之战,本来就已经把幕府的库存给打空了。接下来,为了跟长州藩停战议和,德川家又不得不割让了关西的好几处幕府天领,连之前好不容易从毛利家抢来的石见国生野银山,这回也被毛利家重新收了回去,其余各藩对待将军的态度也大不如前,使得幕府的财政收入连年下跌。

到了去年(1630年),幕府的另一个重要财源,佐渡岛上的金山又遭遇海盗袭击,开采出来的黄金连同几乎所有矿奴、监工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根据几个神智错乱的幸存者声称,是几艘不可思议的大铁船和一群奇装异服的厉鬼洗劫了佐渡岛……这样的疯言疯语自然没人会信,但幕府财政再遭重创却是不争的事实。总之,德川幕府在战后足足喘息了两年之久,才想尽办法凑出了重整军备的经费。

但是,仅仅有了钱还是不够的,德川家还需要更有威力的军火和近代化的作战模式。

……

通过“征长战争”惨败的亲身体会,德川家光将军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德川幕府的传统封建军队与毛利家的新式长州军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让人绝望的战斗力差异——除了少数职业的旗本武士之外,幕府军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在临战前仓促编组起来的足轻。偏偏在征长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已经有整整一代人没有打过仗了,所以跟战国时代惯于厮杀的足轻农兵不同,如今的幕府军足轻可都是从来没杀过人的安分农民,平时也从未受过什么像样的军事训练,战斗力跟明朝军户有得一拼,在战场上的表现自然可想而知。

而幕府厚禄奉养的旗本武士,虽然确实是终生修习剑术的职业军人没错,但他们习练的武艺大多也只是单兵作战之中才有用,严重缺乏协同作战的训练——想象一下吧,幕末的“新选组”固然刀法出众,当治安警察很不错,可如果让他们去跟正规军交战,那种只强调个人武艺的散漫风格,又如何能行得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