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二十六)(第2/3页)

但黄石对这艘孤零零的战舰并不满意——他原本应该带着一支包括运输船、医疗船、战舰和陆战队的庞大舰队,到辽东去接回那些受苦受难、饥寒交迫的东江军旧识,顺便给鞑子一个教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年关的时候只带了一条船扬帆北上,充其量只能给寥寥几十号难民带来生路,纯属聊胜于无而已。

在黄石的竭力争取之下,元老院原本已经对此次“辽东大撤退”做出了完善的方案,计划先占据朝鲜的济州岛作为中转站,从日本进口和囤积难民所需口粮,然后在辽东、济州、台湾、福建、海南岛之间反复转运,争取一次性从辽东救回至少十万人口,让己方的国力再度爆炸式增长一个台阶。

但随着东岸国、华美国的远征舰队,分别从南北美洲万里迢迢地赶到东亚,还有“真”澳洲人的万吨级现代帆船来到巴达维亚港,整个临高穿越者集团顿时如临大敌,再也无心关注辽东之事。这一规模宏大的救援与移民行动,就被无限期搁置了——元老院辖下绝大部分的舰队和兵力都要收缩到临高,既是为了以防万一,也是为了耀武扬威,向其它大陆的中国穿越者展示实力:任何外交都需要以武力为后盾!

所以,至少在这一场空前的“全球穿越者峰会”顺利结束之前,临高方面是没法搞什么大行动了。

可问题是,如今正陷于大饥荒之中的东江军民,其中还有不少黄石的熟人,却未必还能熬过这个冬天!

黄石对此心急如焚,但却无法说服那些元老们,最后元老院仅仅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派遣了一艘“海天号”战舰执行北上侦察任务,为日后可能重新展开的“辽东大撤退”行动搜集情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带一小批难民回来……于是,沮丧的黄石就抱着“能救一个老朋友是一个”的想法,推掉了临高的大会席位,连过年都不在家过了,亲自率领一支精锐卫队,乘坐海天号北上,准备去辽东救援老朋友。——无论最终能救回几个人,至少他必须尽到全力,否则黄石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身边的辽东旧部交代。

事实上,在黄石看来,临高的穿越者元老院这般紧张过甚,其实简直是自己吓自己。即使临高方面疏于戒备,按照常理来说,美洲和澳大利亚的穿越者“同胞们”,应该也不会对临高方面有什么恶意……

——从地图上看,以北美纽约为首府的“华美国”、以南美乌拉圭为核心的“东岸国”,还有他们在非洲南部的殖民地,以及占了后世德比港的澳洲穿越众,宛如一团又一团的星星之火,照亮了文明世界边缘的各个蛮荒角落。但是,之所以称其为星星之火,就是因为他们的根基并不牢固,随时都有熄灭的危险:这三个“远方穿越势力”的人口全部加起来,恐怕连一百万都未必会有!

澳洲的那伙人处境最为恶劣,他们虽然有一艘傲视东亚的现代大帆船,但除此之外几乎一无所有:没有人口、没有市场、没有军队,甚至连适合造船的木材和维持生命的食品都很匮乏。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只要一场天灾甚至一伙海盗,就能将他们建立的小小殖民城邦扼杀在襁褓之中。

美洲的两伙人已经降临到这个世界十年之久,一路磕磕碰碰,眼下总算是勉强站稳了脚跟。但东岸共和国位于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地的包夹之中,为了发展和扩张,想不和西班牙开打都不可能,根本没法子抽出太多精力去干预世界的其它角落,哪怕搞环球航线也是为了在南美洲和西班牙死磕而服务。

北方的华美共和国占了后世美国的基本盘,背后有广大而富饶的北美洲可以开发,发展空间和环境较为理想,对其它海外领土的兴趣不大。但在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上,却跟东岸共和国一样窘迫。

——在蛮荒中沉睡的美洲和澳洲,对于穿越者而言不仅意味着巨大的财富,也意味着危机和包袱!无论他们之中那一拨人建国的地点,都是整个文明世界的边陲角落,远离当时世界的主要财富和文化中心。除了大自然几乎一无所有,只能靠他们白手起家,一点点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但这就需要不断有文明世界的移民来加入,才能为开发工作筹集到最基本的劳动力。

然而,美洲隔着大西洋与欧洲和非洲相望,能够比较容易引入的移民,自然也只有欧洲人和非洲人——大多数情况下当然是欧洲人居多。偏偏这两个穿越集团的统治者是后世中国人,官方语言只能是汉语,主流文化也必须是华夏文化。而这年头的欧洲还没有“多元文化”的说法,只有“上帝统治一切”的坚定信仰和“烧死异教徒”的光荣使命——如此一来,所谓的文明冲突势不可免,整个统治阶层仿佛坐在火山口上,土著居民的反抗和欧洲移民的骚动,再加上敌国势力的推波助澜,随时都可能将他们的国家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