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八方风雨会琼崖(一)(第3/4页)

“……呃,您说的也对,这年头的明朝儒生,确实是跟那些神棍很相似,明明没什么本事,却自我感觉好得爆棚……首先是觉得不管谁得了江山,自己这些高贵的读书人都是一等人,都可以驱策卑贱的武夫,跟君王平起平坐;二是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有偷税漏税作奸犯科的权力,谁都碰不得。三是自己没有义务要相忍为国,反倒是国家应该把自己当成祖宗来供奉——这不是和印度婆罗门和藏区的活佛们一个德行么?”

黄石闻言先是一愣,但随即很快就沉思起来,不由得露出一丝苦笑,“……把国家交给这种自我感觉超级良好,责任心却半分没有的作死专业户来把持,能不扑街成悲剧才怪了!”

“……其实后世美国那些银行家大财团,也有点在往这样的方面发展,不管国家的局势再怎么恶劣,他们的利益绝对不能触动。哪怕削减赈济贫民的救济金和食品券,也要把国库的税金用于支援华尔街。由此可见,任何一个非生产性的团体把持了权力,无论他们是神棍、儒生还是银行家,都能从内部迅速挖空一个国家的基石,让曾经伟大的帝国衰亡得无比憋屈和扑街……”

郭教授略带感慨地说,“……相比之下,就算是武夫当国的军国主义,也要这种搞法强得多呢!好歹是用刀剑和枪炮从外国掠夺财富,仅从本国的角度来说,也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发展生产’了。”

“……咳咳,关于这个话题就先到此为止吧!现在距离目的地已经不远,咱们也该做些准备了。”

一直在俯瞰地面风景的王美玲,从舱底地板的观察窗前站起身来,抬头说道,“……说起来,这回我们在海参崴折腾了足足一个星期,很是耽搁了不少时间。在此期间,继续留守广州的郭逸有没有漏出什么马脚,让海南岛临高县的那个什么穿越者元老院发现不对?甚至遭到那边情报机构的处置?”

“……你恐怕有些多虑了,老妈。根据郭逸使用哆啦A梦神奇道具发来的密电,广州那边眼下一切如常,没有引起临高元老院的任何关注。因为从巴达维亚赶来的澳洲和美洲穿越者联合外交远征舰队,已经在五天前抵达临高县的博铺港,跟着过来的还有一大堆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甚至丹麦商船——足足两万多不受控制的外来人口一下子涌入临高,很快就闹出了不知道多少骚乱。穿越者元老院把精力全部用在维持治安和外交谈判上都不够,哪里还顾得上郭逸这个被丢在广州的边缘人士?”

王秋一边在触摸屏幕上调整着飞艇高度和航向,一边不以为然地嘀咕说,“……再说了,虽然刚走的时候有点担忧,但后来我们仔细思考了一番,发现‘郭老板的老爹来广州看儿子’这种寻常家事,即使在明朝人眼里,似乎也谈不上什么值得到处去说的大新闻。即使有人从广州去了临高,也未必会提起这事,哪怕在茶馆酒店之类的地方说起这事,恐怕也没什么听众会关心——因为从人情上看,这事儿真的太普通了。如今的大明既没有新闻媒体,也没有狗仔队。等到这事传到有心人的耳朵里,都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了。另外,根据郭逸和黄石同志的说法,临高元老院内部应该也没有安排土著情报人员,专门监视各位穿越者元老——因为这种对自己人不信任的态度,如果被捅出去的话,很容易被人误会是最高执委会秘密策划要在穿越者内部搞大清洗的前奏,届时人人自危,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就全都散掉了,那可怎么了得?”

——在封建王朝时代,各种信息流传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由于没有报纸之类的专业新闻媒体,市井百姓依靠道听途说能够获得的见闻,往往早已发生几个月甚至几年,信息量也非常有限。

打个比方吧,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挥师围攻北京的时候,三月二十九日京城失守,崇祯皇上在煤山悬首殉国。可接下来却要等到四月十七日,大明的留都南京才收到这条消息。

——京城安危、皇帝生死这等全天下都在关注的特大新闻,通过相对便捷的运河与海路,从北京传到南京都花了将近一个月。那么绝大多数不甚重要的小事,干脆就根本传不出事件的发生地。

举例而言,现代那些电影明星的绯闻和丑闻,依靠网络媒体或许能瞬间传遍全球。但明末那些风流才子在南京秦淮河的风流韵事,到了湖广和山东恐怕就已经无人知晓了。

即使是在这个被众多穿越者大幅度改变了的时空,出现了海南岛穿越者创办的《临高日报》,但内容也偏重于社论、政策宣讲和科普常识,新闻只占据了极小的版面,而且在海南岛以外也没有常驻记者。所以,除了少数已经发生很久的天下大事之外,《临高日报》的新闻版上主要刊登的也只是本地事件,以现代的标准,其时效性几乎堪称悲剧。幸好《临高日报》在这个时空没有竞争者,才没有遭到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