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八方风雨会琼崖(二)(第2/3页)

(现代分布在广西、广东的那些回族人,例如较为有名的白崇禧,基本上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副产品。)

在此之前,这些世代从事国际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原本主要在广州这个岭南第一大商埠聚居。但随着临高这边被“澳洲人”经营得极为兴旺,各种“澳洲货”畅销国内外市场,还有“澳洲兵舰”横扫珠江,广州的阿拉伯商人自然也开始关注此地,不时有人试着来临高贩货和踩点。接下来,他们纷纷发现这里不但货物丰富,码头的装卸效率和实际税费额度也令人满意,于是就来得越来越频繁。

尤其是此次千帆云集的“世界博览会”,早在各国舰队还在巴达维亚磨蹭的时候,消息就已经传遍了两广(临高穿越者元老院外贸部门的杰作,因为接待这么多美洲和澳洲同胞的开销实在浩大,光靠财政根本吃不消,必须想办法做生意多少回些本)。于是最近这段时间来到临高的阿拉伯商人络绎不绝,其中既有从广州过来的“近邻”,也有跟着华美外交舰队,从阿拉伯半岛、奥斯曼土耳其、埃及、波斯和印度过来的远方旅人。从博铺港到东门市,到处可以看见一窝一窝的小白帽子钻来钻去。他们操着一口极为熟练的广东话讨价还价,或是拿起商品评头论足,其内行程度和砍价能力,绝对要远远超过那些来自欧洲的同行。

临高穿越者元老院的贸易代表,在这些日子就接待了好几拨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大客户”,在这些穿越者之中有人曾经在现代世界跟阿拉伯客户打过交道,那些来自海湾产油国家的买主历来被认为是最佳客户——他们花钱大方,很少挑三拣四,除了在信誉方面偶尔会有点小瑕疵,其它的一切都很完美。

但眼前这些阿拉伯世界的商业前辈们,却让穿越者们险些以为自己碰上了一群温州人——精明,算计,喜欢就每一个微小细节讨价还价,几轮谈判过后,每一个人都对这些斤斤计较的阿拉伯商人深感吃不消。原本设想的“狂宰沙漠土豪”的计划最终彻底破产,能够保住最基本的利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没办法,这年头的阿拉伯人可不是什么财大气粗的油霸,而是靠着在东西方之间往来贩货,与狂风恶浪搏斗,通过拼上自己甚至全家的小命,才能获得一点辛苦钱的苦逼行商。尤其是在大航海时代开启,欧洲航海家又挤占了他们的不少市场份额,如果再不精明一点的话,这日子如何能过得下去呢?

虽然多少还是有着一些不甚如意之处,但临高的世界博览会还是热热闹闹地举办得相当成功,每一天的交易额度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都是天文数字。原本人口流动有限的临高县,也一下子变成了全球各色人种的展览会,每天都有大量各式人等登陆。港口码头不分白天黑夜总是人声鼎沸,几乎成了一座不夜城。许多明朝人都对此惊叹不已,而来自海外的欧美各国航海家,也对这座港口的一切表示相当满意。

“……真正的海上生涯,远不像某些酸腐文人写的那些狗屁不通的小说里面那样浪漫!想想看,你在一条小船上,要和几十个身上散发着恶臭的粗鲁男人,一起吃着那些乞丐都不愿意吃的猪狗食,闻着彼此身上的臭脚丫子味睡着,每天无聊地看着一样的天,一样的海,还要跟风浪、海盗、鲨鱼和败血病搏斗!这个时候,突然有一片陆地如同神话一样冒出来,一个港口,一个繁荣的港口,仿佛是海妖的魔法一样出现在你面前,这个港口拥有着整齐干净的巨大码头,在海面上停泊的船只桅杆好像树林一样茂密,船帆就如同天上的云彩一样多,日本人,中国人,吕宋人,暹罗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甚至还有遥远的美洲人和神秘的澳洲人,都被这个繁荣的港口吸引过来,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交易,卖出自己的货物,买到自己需要的货物,搜购航海需要的补给,这就是博铺港!当然,你得缴纳可观的税款……”

——这是一位跟着东岸船队来到临高的葡萄牙商人写给家中新婚妻子的信,随信寄去的还有一匹绸缎。

……

在这一派熙熙攘攘的繁盛景象之中,一身大明士子打扮的徐霞客,正悠闲地手捧一个玻璃茶壶,独自坐在博铺港海边的一处凉亭里,迎着略带咸腥味的习习海风,看着前方港口里密密麻麻的各国船只,还有四周游荡穿梭的各国商旅,不时捧起那个小茶壶就着壶嘴抿上一口,一副自得其乐的模样。

这只造型浑圆如球的玻璃茶壶,是他在临高东门市“澳洲髡人”开办的合作社新买来的。尽管根据合作社里那个髡人大妈的说法,用玻璃壶来泡茶其实并不是很好,品起茶来远不如紫砂壶正宗,但徐霞客依然喜欢用这新鲜玩意儿——出产紫砂壶的江苏宜兴,就在徐霞客的老家附近,作为地方上的豪门大户,紫砂壶在徐霞客家里有的是,根本不稀罕。哪里比得上这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壶来得有趣?即使只是看着茶叶在开水之中一点点浸润绽开,茶汤慢慢地变色,对徐霞客而言也是一种新奇的乐趣,让他乐之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