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南海铁道纪行(六)(第3/5页)

不过今时已经不同往日,随着中央“有关部门”的跨时空降临,以及随之而来的哆啦A梦世界二十二世纪黑科技神奇道具,开发石碌铁矿已经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管是运输能力、施工能力还是冶炼水平,现在都已经不再是制约开发石碌铁矿的障碍。

早在环岛铁路规划之初,“有关部门”就应临高穿越者集团的要求,布设了一条铁路支线,用以打通从海边昌化港到石碌的运输线。并在当地开始建设一个大型的煤铁复合产业基地。这样一来,越南鸿基出产的精煤便可以就近运往昌化“钢铁城”,用于钢铁和其他金属的冶炼加工。而临高和三亚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缓和——临高的重工业将会逐渐被搬迁到昌化。而三亚的田独铁矿在有了石碌这个更好的替代品之后,干脆可以直接关停,以便于给现代世界的疗养人员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当然,即使铁路和铁矿都已经动用黑科技设备初步竣工,但在接下来的露天开采过程之中,恐怕也将会为此而付出不少的人命——哪怕只是为了节省成本,中央也不可能无偿给临高穿越集团提供太多的黑科技采矿道具。而现代的采矿机械么……首先是体型庞大沉重、运输困难,其次是维修保养能力跟不上,运转所需的燃油也无从筹措,最后是找不到那么多合格的操纵人员,所以还不如利用本时空的人力来手工开采。之前临高穿越者元老院在开采田独铁矿的时候,矿区每年都有两千到三千人死于各种事故、疾病和其他原因,以明末海南岛不足百万的总人口,根本无法支撑这种吃人的残酷工业化进程。

——在工业革命初期,早期那些危机四伏的工厂和矿井,对于被迫进入工厂的乡下农夫和城市流民来说,并不仅仅是换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而是真真正正地在不断吞噬着人命!

为此,临高穿越者集团的对策,就是联络各国奴隶贩子,大量从东南亚进口土人奴隶,消耗他们的廉价性命来实现工业化……从而在海南岛的三亚建立起了全中国最繁荣的奴隶训练基地。接下来的公路开凿、台湾垦荒等最危险、最艰苦的工作,几乎都是靠着这些奴隶的累累白骨才得以成功。等到石碌铁矿落成之后,本着就近使用的原则和给中央来人腾地方的考虑,原本在三亚的奴隶集中营也被转移到了昌化港。

当这一列客运列车在距离海港不远的昌化站停下的时候,正赶上了一队贩奴船的靠岸“卸货”——那些从艰苦远航中幸存下来的东南亚土人奴隶,三三两两地钻出了闷热潮湿的底舱,然后眨巴着浑浊的眼珠,半死不活地拖着沉重的脚镣,在鞭子的驱赶下甲板上踩着跳板走了下来。

远远望去,这些奴隶几乎都是半裸甚至光着屁股的,曾经可能穿在他们身上的破衣烂衫,早已在航行中变成了一堆褴褛的布片,皮肤上满是各式各样的鞭痕和伤痕,身上还有沉重的手铐脚镣,走一步便哗啦哗啦作响,而且一个个都是那么的虚弱无力――为了节省伙食费用,也是为了防止土人奴隶们吃饱了会有力气闹事,奴隶贩子在航行中提供给他们唯一的食品就只有红薯,非但数量很少,而且还是生的。

几个剃着板寸短发,穿着四个兜的“干部服”的归化民官员,正在码头上好像挑选骡马牲口一样,挑剔地检查着这些神情萎靡的奴隶,同时一脸不满地跟奴隶贩子压价——这些海商估计在贩奴的行当里也是新手,居然不知道要把奴隶“打扮”一下再出售。旁边还有一群同样半裸的奴隶,正在从进港的煤船上卸载刚刚从越南运来的精煤。炙热的阳光下,他们半裸的身子上全是黑乎乎的煤粉,和汗水黏成了一团,同样黑乎乎的破烂草帽和围在屁股上的布条是唯一的劳保措施。

等到一艘船上的货物被卸载完毕,监工们就会用棍棒把奴隶驱赶到别的地方继续干活,双方很少有语言沟通——临高穿越者元老院最初也是想要培训一批翻译的,谁知很快就发现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虽然这些东南亚土著奴隶在中国人的眼里,看着都是一样的矮小黑瘦,好像都差不多。其实他们却是属于至少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彼此语言各不相同,而且谁也不知道贩奴船运来的下一批奴隶会是从哪个旮旯里抓捕的……所以奴隶营的监工们很快就放弃了任何文明管理的打算,从一开始就对奴隶执行棍棒教育,时不时给他们一顿暴揍——对于天性散漫的野人土著来说,这些皮肉之苦反倒是教会他们守规矩的最有效方式。

每完成一筐煤炭或其它货物的装卸,东南亚土著奴隶们就从归化民监工的手上拿一枚竹牌。想要吃饱饭就得完成工作指标,凑齐规定数字的竹牌。怠工的结果是吃不饱,第二天没力气干活,最后在重体力劳动下渐渐被饿死。拒绝劳动的奴隶则会被直接处决,尸体挂在奴隶营地的绞刑架上风干――直到有新的牺牲品被挂上去,或者腐臭得厉害,被医生认为有引发瘟疫的威胁为止。这是十七世纪全球通行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