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南美的中原(第3/5页)

但即便如此,这么多人口的突然涌入,还是给东岸共和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秩序都因此爆发了许多混乱……可是为了占据脚下这片南美洲的“中原”,东岸共和国还是咬咬牙拼了——毕竟,在错过了这一次天赐良机之后,下一回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以如此低廉的代价,获取这许多人口了。

事实上,大沽口海岸边的繁荣贸易,在十一月末的此刻,就已经快要到尾声了……王秋推开一扇舷窗,感受着外面一日寒甚一日的冷风和不时飘起的雪花,这一切都在提醒着他:凛冬将至!

——明末小冰河期的冬季渤海,远比后世的同一季节更加寒冷!

如今,大沽口营寨附近的水塘已经开始结冰,而海河里也逐渐出现了浮冰,在凌冽的西北风吹拂下,再过不久,连海面也会被冻上――到了那个时候,登陆部队就必须撤走了。而眼前这种畸形繁华的景象,也会随之烟消云散……但愿在输入了这么多的粮食之后,能让这边的老百姓多活下来几个吧!

……

在完成了“货物”的交接,从“短毛贼”这边拿到了贩卖人口换来的粮食之后,押送流民的关宁军骑兵却没有急着离开,而是打算在这个集市贩卖战利品和采购些常用零碎——过去几个月的征战之中,这些关宁叛军借着女真八旗的赫赫凶名,在北直隶各地攻州破县,很是掳掠来了不少值钱的玩意儿。

但这些大兵需要四处流动作战,很难携带太多笨重的东西,都迫切想要换成金银首饰之类的细软。

而且,他们虽然刚刚发了一笔战争财,但是如今的北京城里漕运断绝、百货腾贵,即使拿着金银也很难买到什么好东西。如今既然在海边有个热闹的市集,这些关宁军士兵自然也想趁机采购一番。

于是,随着关宁军士兵的抵达,市集上变得愈发喧闹起来。各式各样的物件都被他们摆出来低价兜售——玉器摆件、瓷器书画、绸缎刺绣、耕地的农具、秀才的书本,商人的算盘,戏子的乐器,乃至于衙门里的官印,当真是无奇不有,有些明显还是从坟墓里挖出来的随葬品,价格也低廉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此外还有来市集上卖人的——不是之前“批发”的那些蓬头垢面、脸黄肌瘦的流民,而是姿色姣好的年轻女子和唇红齿白的俊俏娈童,属于这些士兵的“私货”,大多是他们掠来充作私宠,接着又玩腻了之后,再拿出来转卖的,价格也高得多。但即便如此,通常也不过是七八两银子换一个人而已。

虽然这些士兵的加入,让市集变得愈发热闹了几分,但那些买主卖主同时却也如临大敌,一个个都悄悄拿出了棍棒刀剑――这些杀人越货的大兵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哪怕有“短毛贼”的士兵在旁边盯着,为了价钱起争执而动刀子也是经常有的事情,至于偷窃抢劫什么的则更是家常便饭。

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诸位“身份尊贵”的穿越者们,当然不会亲自跑到那种鱼龙混杂的市集里去闲逛和淘货,也不会对寻常小兵手里的破烂玩意儿感兴趣,更没有谁打算在这种地方弄个小姑娘来享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派遣可靠的人手,设法从那些关宁军士兵的嘴里打探一些消息——这年头的底层官兵普遍没什么保密意识,只要几碗酒一下肚,再奉承上几句,就什么都说出来了。再结合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即使坐在渤海湾的战舰里,王秋他们也能对眼下的华北战局说出个一二三来。

“……嗯,在入主北京的同时,皇太极还派兵西征宣府,把崇祯皇帝赶到山西去了,目前正在大同一线对峙。如今南到大名,北到宣府,整个北直隶都已经落入了这位后金大汗的手里。一支深入南下的蒙古骑兵,甚至还抄掠了山东德州……这发展势头可真是……啧啧,所谓的‘侵略如火’啊!”

看着标在地图上的一个个箭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大明江山戳得千疮百孔,王秋忍不住赞叹起来。

“……哎,虽然是彼此厮杀了好些年的老对手,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这皇太极确实是堪称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总是能够化不可能为可能——尽管大多数时候主要都是因为他的对手太喜欢作死……”

刚刚跟女真使者谈判回来的黄石大帅,一边把军帽挂在衣帽架上,一边如此叹息说,“……事实上,在攻入北京之后,皇太极的处境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好——关宁军对大明固然是忘恩负义、脑后生反骨,对女真人难道就会忠心耿耿?万一被钻了空子反戈一击,那么这几万八旗兵就别想回辽东了。然后,北京城里的勋贵大臣,虽然是望风而降,但如果真的大肆招降纳叛,让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新朝显贵,那么且不说这些人是何等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无异于放过嘴边的肥肉。可要是直接大肆拷掠,榨取他们的财产,那么发了财的八旗兵固然是高兴了,可是以后还有谁敢归顺?此外,还有遍地的流民,蔓延的瘟疫,断绝的漕运……总之,皇太极这次进北京,远远谈不上什么大功告成,而是一屁股坐到了火坑上。如果没有我们运来的这么多粮食,他的处境还会更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