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金陵歌舞何时休?(三)(第3/3页)

片刻之后,面对诸位历史学、考古学老教授们呈上的账簿,王秋和郭政委的表情变得愈发古怪。

“……这账本上的数字,看着倒是很像那么回事。可是……南京的一石糙米要十两银子?每个人听一回说书要二十五两?你们这座宅院每个月的租金要七百两?你们这是骗鬼呐?!请不要愚弄我的智商!”

王秋愤愤然地翻了个白眼,十分鄙视地瞟了那几位老教授一眼,觉得这几个道貌岸然的老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我知道,乔装改扮地混在一帮明朝人中间长途跋涉,是很辛苦的工作。有关部门当然不在意你们趁机公费腐败一下,但最好也别太过分了!都已经穿越到异世界了,难道还不忘贪污课题经费吗?”

“……咳咳,小王同志,你可以不相信我们说出来的话,但不能鄙视我们的人格!”

一位身材矮胖的历史学老教授,顿时被气得脸红脖子粗,“……你们完全可以去街上随便问问,这南京城的物价是不是有这样高!”而其他人也纷纷点头附和,齐声抱怨明末南京的物价实在是太夸张。

看着这帮家伙似乎不像是作伪的模样,王秋不由得有些狐疑起来,“……如此说来,难道南京城里的物价真有这么离谱?可是……北京和济南那边的物价高昂,是因为战火蔓延,漕运和海运尽数断绝,南方的粮食物资运不过去,围城之中易子相食,这才出现了一石米四十两银子的高价。可南京这边还是太平地界,长江码头上的商船来来往往,江南又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怎么会物价暴涨到这等地步?”

“……唉,北方固然战乱四起,南方这边其实也不太平。如今闻香教起义军膨胀到了数十万,正在扬州府与南直隶兵马反复鏖战。而张献忠的流寇在焚毁了凤阳皇陵之后,近来又在滁州、和州一带与官军拉锯对峙。南京朝廷在江北的实际控制区,已经被压缩到了沿江一线,离开江岸不远就是敌境了。”

俞国振叹了口气,站出来对王秋如此解释说,“……所以,为了躲避流民和战祸,江北各处的缙绅富豪纷纷收拾细软,举家渡江南迁。就连富甲天下的扬州,也有大批的盐商、缙绅和官宦世家选择了出城逃难。在南渡长江之后,其中一部分人去了苏州和松江,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性地涌入了南京,弄得城内人口一时间急速暴增,内城市区里一房难求……这房租自然也就涨上了天,不出个高价的话,根本就租不到!”

“……所以这座宅院的租金才会如此离谱?可为啥吃饭喝酒的价钱也这么贵呢?”王秋继续问道。

“……一方面是因为江北逃来的缙绅富户们,通常都携带着大笔金银,然后在南京安家落户,应酬交际,大肆消费,自然就抬高了物价。另一方面是因为战乱引起的恐慌心理,导致本地人也在拼命扫货。”

另一位貌似对古代经济比较有研究的历史学教授,对王秋答道,“……你在历史课本上应该学过,解放战争进行的年代,蒋委员长大肆发行金圆券的时候,江南的物价似乎也是这样好像火箭一样往上蹿的吧!”

“……这似乎不太一样!一个是完全没有保证的纸币,一个却是真金白银的贵金属!”

郭政委皱眉反驳说,“……解放战争时代的蒋委员长,可以疯狂开动印钞机来凑钱。但大明朝廷的宝钞早就已经被玩废了,市场上只能用真金白银来交易吧!只用贵金属,难道也能搞出恶性通货膨胀来?”

“……没错,明朝市场上确实以贵金属货币为主。没办法像蒋委员长那样疯狂印钞票。”那位历史学教授接口说,“……可是,即使货币总数不能瞬间倍增,但是相比于社会总资金的数量,市场上的商品总数永远是短缺的——货币会不断积累和迅速流动,商品的数量却有其生产规律,从而导致其面对社会总资金的时候,永远都是短缺的。尤其是在零售市场和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产品上,这个问题被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苏联解体的时候,俄国人难道打仗了吗?戈尔巴乔夫难道疯狂印刷钞票了吗?可苏联老百姓手里的卢布,还不是一下子就贬值成了废纸?还有现代世界的南美洲,已经算是够和平的了吧?但为什么每隔几年总会有个拉美国家来一次物价暴涨?货币的贬值幅度甚至比战乱不断的中东地区还要更加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