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烈火烹油(下)(第2/4页)

深夜,被临时辟为行宫的原山东巡抚衙门里,皇太极正手持一盏油灯,对着挂在墙上的地图若有所思。

那是一幅囊括了整个大明疆域的地图,不仅用蝇头小字标注着一个个府县城邑,一道道山川河流,还根据最新打探到的各处军情动向,用炭笔画出了天下各方势力的版图。

从地图上看,如今这个诞生不足一年的大清王朝,正是一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鼎盛气象。

——在大清的东线战场上,皇太极御驾南征的八旗军主力,已经歼灭了明朝在山东的全部兵力,占领了除胶东登州镇之外的山东省全境。而多尔衮率领的那一路偏师,也攻下了开封,控制了河南东部各府。

在大清的西线战场上,则是以倒戈的关宁军为主力。其中,祖大寿所部的关宁军,已经初步扫平了山西全省的抵抗力量,又攻取了大同重镇,歼灭了这里的明朝边军。而吴襄所部的关宁军,更是南下渡过黄河,占据洛阳,一口气席卷豫西,连潼关也是不战而下,从而打开了通往关中和陇西的大门。

至此,大清已经占领了北直隶、山西两省的全部,山东、河南两省的大部,昔日大明天下两京十三布政司,已有四分之一入手。如果再加上辽东故地的话,就跟两宋时代那个完颜氏大金国版图的差不多了。

但是,作为这个崭新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陛下如今的心情却是一点都不轻松。

——大清王朝版图的迅速扩张,不仅意味着旧日宿敌的土崩瓦解,也代表着崭新敌人的相继出现。

比如,昔日困扰大明朝廷多年的陕西流寇,在中原江山易主之后,却变成了大清的祸患。

然后,在击败了明国山东巡抚朱大典,夺取山东大半之后,皇太极的地盘就跟登州镇叛军接壤,必须要对付那个在去年刚刚反出大明的陈新总兵,还有站在他背后的“海外髡贼”和天下第一名将黄石了……回想起昔日在辽东战场上,一次次被黄石用各种方式吊打的悲惨经历,皇太极就忍不住一阵头晕肝颤。

而传闻之中的澳洲大铁船,更是让皇太极完全想不出半点对策——幸好这铁船终究上不了岸。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更加严重的忧患,则潜藏于大清王朝的内部……

首先,如今天下皆知,女真八旗这一回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易地夺取北京,乃至于入主中原、问鼎神州,逼得崇祯皇帝狼狈奔逃,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依赖于关宁军的倒戈献关。

为了酬谢他们的巨大功劳,皇太极也是极为慷慨,不吝封赏,比如祖大寿就刚刚被封了晋王,吴襄则是封了周王,再下面封了公候爵位的将领也有十余人。如今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全境,还有刚刚易帜的洛阳一带,都只是在名义上划入了大清的版图,实际上却是关宁军的独立王国,俨然仿佛晚唐的藩镇一般。

——不是皇太极没想过卸磨杀驴、过河拆桥,而是女真八旗如今的力量实在有限,不算附庸汉军的话,最多也就是能动员起五万多人的野战军团,而且女真权贵多半只知凭借武力逞凶,却不懂文治之道。如果皇太极不竭力笼络汉人官宦和军阀的话,大清国根本就没法在中原地界上站稳脚跟。

事实上,在目前这一阶段,皇太极根本没敢把关宁军当成自家的奴才臣仆,而只是把他们看作是跟女真八旗联手征服天下的盟友,以及带领八旗打进中原的领路人,就如同蒙古的科尔沁部落一般。

如果这些人在某一天因为更大的利益而竖起旗子造反,皇太极一点都不会因此而感到奇怪。

其次,除了日渐尾大不掉的关宁铁骑之外,在女真八旗的内部,同样存在着让皇太极深感不安的隐患。

——说起来,皇太极屁股底下的这个大汗之位,从一开始就有些来路不正的感觉。

当年努尔哈赤死掉的时候。本来是属意让多尔衮继承汗位。皇太极当时是全靠着联合了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几位掌握实权的大贝勒,硬是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阿巴亥,这才以实力登上了汗位——要知道,在女真和蒙古这些蛮荒民族里,都非常讲究一个子以母贵。而阿巴亥所属的家族正好血统高贵、势力庞大。皇太极逼着阿巴亥给努尔哈赤殉葬之后,年幼的多尔衮才失去了登位的可能。

但另一方面,这种凭着实力强行夺位的做法,对女真政权内部的凝聚力,同样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了团结八旗,防止内战,同时酬谢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人的功劳,皇太极不得不推行八王议政、四大贝勒平起平坐,任何事情都是八旗讨论后才执行,自己从不擅自做主,类似于所谓的“原始部落民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