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今年中国盛产皇帝(一)(第2/3页)

——他此时还没有想到的是,以崇祯皇帝的驾崩为起始信号,在本时空的中华大地上,“皇帝”这种特殊生物的数量,还会像夏日雨后的蘑菇一样,迅速增殖得越来越多……

……

虽然张溥、张岱、方以智等上海朝廷的使者,对杭州髡贼跟徽州崇祯帝余党之间可能的勾结,而一度很是忧心忡忡,但事实上完全是有惊无险。接下来的几天里,张溥很轻松地就跟“髡贼头目”谈妥了粮食和军械采购合同的细节。当他们启程返回的时候,沈廷扬的沙船帮已经把第一批十万石粮米运到上海了。

至此,这个从建立伊始,就陷入一片风雨飘摇的上海永和帝朝廷,总算是暂时摆脱了粮荒的危机。

而与此同时,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对峙、僵持、使者往来和勾心斗角之后,为了争夺皇太极驾崩后遗留下来的皇位,满清八旗集团的全面内战也终于在三月下旬正式爆发。

——首先失去耐心,主动挑起清廷内战的,乃是皇太极的长子,正蓝旗的旗主豪格。

按照豪格的想法,他身为皇太极唯一的成年儿子,乃是毋庸置疑的下一任大清皇帝。谁想到磨蹭了这么些日子之后,莫说居心叵测的其它几旗了,居然连两黄旗都支支吾吾地不肯拥戴他即位——皇太极的两黄旗五十个牛录,在皇帝驾崩之后立刻分裂成了许多个小集团。其中,正黄旗都统何洛会和镶黄旗都统谭泰两人明确反对豪格登位,但他们掌握的牛录很有限。掌握皇太极御前亲军的索尼、鳌拜等人则是态度游移不定,同时往豪格、多尔衮和哲哲皇后三方派遣使者讨价还价,预备待价而沽。

更令人担忧的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也在这段时间里不断招兵买马,同时拉拢两红旗的势力——自从大贝勒代善死后,他的两红旗也分裂成许多小团体,分别由代善和其兄褚英的儿子们带领,其中阿达礼和硕托的七八个牛录向多尔衮表示效忠,其他的集团正在犹疑中,但多数都对济尔哈朗表示了善意和靠拢。

相反,原本最具威胁的对手多尔衮,他手下的两白旗六十五个牛录,却依然是一片四分五裂,留在多尔衮手里的只有二十七个牛录,而且缺额很多。只有他舅舅阿布泰所管的五个牛录基本齐装满员,而且是全甲的重骑兵。头脑简单的阿济格则带着自己的十三个牛录在扬州进退维谷,在皇太极死后,他连渡江投奔也没了目标,如果退回徐州的话,他又要受到多铎和多尔衮这两个小兄弟的白眼,当真是左右为难。

如此一来,坐拥三四十个牛录的济尔哈朗貌似也有了问鼎皇位的资格——他毕竟也是姓爱新觉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着局势非但没有变得清晰,反而愈发混沌,头脑相对简单的豪格再也坐不住了。此时他名下的正蓝旗共有四十二个牛录的兵力,但只有豪格自己亲领的二十八牛录勉强算是嫡系,同在正蓝旗的阿巴泰等人并不听他调遣。于是,最初豪格打算先整合正蓝旗,火并阿巴泰,再联合正在江阴一带休整的图尔格,凑成了四十五个牛录的大军,最后开向南京,威逼朝廷,迫使哲哲太后同意他继位。

然而,此时已经秘密投靠豪格的范文程,却星夜赶到位于溧阳的豪格大营,替他出谋划策:“……争夺帝位之事,素来兵贵神速,岂可如此缓慢行事?如今两黄旗态度游移,南京防务空虚,驻军甚少,殿下只需挥师直捣京中,逼降太后,自然可以早定大位。待到名分已定之后,又何必在意麾下兵马多寡?”

豪格一听觉得有理,便纠集麾下嫡系兵马五千余人,绕过各旗驻扎的营地,沿着大道直扑南京。

此时,南京宫廷的哲哲太后掌握着大清皇室的各种印信,名义上控制着大清王朝的合法中央政权,但支持她的蒙军旗和两黄旗牛录,多半都还滞留在镇江一带。在残破不堪的南京城内,并无多少嫡系兵力。

结果,当豪格率领正蓝旗大军兵临南京城下之时,顿时打了哲哲太后一个措手不及。掌握皇太极御前亲军的索尼和鳌拜等人,居然在雨花台按兵不动。而南京城墙依然残破,缺口坍塌甚多,无法固守。于是哲哲太后只得派遣身边的少许侍卫兵马出战御敌,结果兵败被杀,而皇太极的两位小皇子,也于乱军之中失踪。但大玉儿和海兰珠两位宠妃,却设法带着皇室的玉玺印信潜逃江北,一路辗转投奔了徐州的多尔衮。

对于这两位俏佳人的投奔,多尔衮顿时大喜,须知大玉儿跟他有旧情,而海兰珠则是天姿国色,能迷得皇太极颠三倒四,自然也让多尔衮颇有羡慕,于是当即按照女真旧俗,纳大玉儿和海兰珠二女为妃,并且历数豪格的“谋逆”之罪,自封盟主,声称要南下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