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钢铁雄心:旭日帝国(下)(第2/4页)

而且与此同时,熟练的机械工程师都被抓去充军,代替他们的是一些学校里还没毕业的孩子……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家罐头厂生产的零式战斗机和轰炸机,大概有一半以上根本无法起飞。即使是勉强能飞起来,也存在致命缺陷,被送到前线之后不久,就从官兵的口中得到了“飞行员杀手”的恶名。

这样生产出来的劣质飞机和坦克,很快就渐渐没人敢用——前者极易在空中熄火和解体,后者则具有随机自爆功能。到后来,连步枪和机枪的炸膛率都高到让人无法忍受了。

眼看着后方的军需品实在没法指望,南方前线的日本帝国海陆军只得自己想办法,从军队和劳工里搜集技工,利用澳洲丰富的铁矿资源组织就地生产,奇迹般地很快搞出了许多条子弹、步枪、机枪、掷弹筒和迫击炮的生产线。而实在生产不出来的大型机械零部件或者精密尖端产品,就只能依靠“国外订货”了。

——虽然夺取了荷兰东印度殖民地(印尼)的油田,但是由于炼油能力上的局限,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之中的燃油供给依旧存在缺口。所以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跟苏联签订有一个秘密协议,在两国和平时期,日本可以每年向苏联进口若干万吨的燃油,主要是用于海军战舰的重油。之后,由于一些秘密联络和私下沟通,这个进口范围又扩大到了生产飞机的铝锭,还有苏联的二手旧货商船等等。再接下来,鉴于国内的军需生产状况让人绝望,大本营尤其是海军,居然开始硬着头皮向苏联方面订购各种零件。后来,一部分武器也被委托给苏联加工制造,真不知俄国人在西线碾压德国纳粹的同时,怎么还能挤得出那么多产能?

到了今年,鉴于国内的粮食危机,日本甚至都开始尝试着从俄国进口食品了——虽然那些俄国黑面包的滋味,真是酸涩得难以入口,但战时日本平民能够得到的配给食品,也只有每天是两合三勺(330克)大米,还是那种连壳都没脱干净的糙米,相比之下也是半斤八两。战时能有东西吃就不错了,倒也不敢太挑剔。

来自苏联的大量输血,让日本帝国早已摇摇欲坠的破烂战争机器,又勉强多运转了一段时间,但这些外国货都不是免费的,而且也不允许赊账。为了支付账款,日本方面起初是依靠全民募捐,凑集贵金属等硬通货。后来国内金银耗尽,朝鲜和中国占领区的油水也早已被榨干,日军就在南洋横征暴敛,挖地三尺,搜集各种热带特产,甚至洗劫了缅甸的佛寺,从佛像上刮金箔……背上了恶魔般的骂名,好处却给了俄国毛子。

如果仅仅是以战养战,那么倒也罢了,之前日军也一直是在这样做的。但问题是,苏联方面借口要考虑中国同党的情绪和维护共产国际的内部团结,不希望看到自己生产的钢铁被砸到中国小兄弟的头上。因此要求日本方面从苏联进口的物资,只能用于海军。而苏联的机械工厂,也只接受日本海军的订单。

正好原本陆军出身的东条英机首相,在这个时候已经倒台,被打发去当宪兵司令了。新任首相米内光政阁下乃是海军出身,对于这种有利于自己人的提议,自然是欣然应允。如此一来,从苏联进口战略物资和工业品的渠道被日本海军完全垄断,基本只用于对美作战。南洋的陆军还能沾沾光,中国战场的陆军连一根毛都分不到,气得陆军参谋本部大骂海军“勾结苏俄,被赤色思想污染”……

而且,按照参谋本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大佐的意见,这种攻击海军的说法似乎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

“……根据可靠情报,山本五十六在海军内部经营起了一个庞大的走私网络,在帝国本土和整个大东亚共荣圈内肆意倒卖各种物资,破坏国家战时经济统制,连米内光政首相也牵扯其中……”

服部卓四郎闷闷不乐地说,“……而且,海军做的事情,还不仅仅是走私苏联物资和南洋货物而已。各种赤色思想也在前线海军内部蔓延。山本元帅在南洋控制区的很多举措,比如军队直属经营的企业,军屯农场什么的,都带有很明显的社会主义色彩。特高课已经多次提出警告,但反而被勒令逼嘴……”

不过,辻政信大佐身在的澳洲军,因为跟联合舰队长期并肩作战的缘故,倒是多少能够分润到一些海军私下弄到的东西。虽然吃海军剩饭的滋味并不舒服,但好歹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所以对此很是不以为然,“……破坏战时经济统制?如果不是国内统制搞得一团糟,连合格的军需产品都无法保证供应,前线将士会需要搞各种歪门邪道吗?现在说这个,难道是想要倒阁?还是干脆再来一次诺门坎事件?跟红军干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