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荒诞在十月(上)(第3/6页)

“……自昭和十六年突袭珍珠港以来,皇国对美交战已越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于南洋屡屡得胜,拓地万里,广布皇威于异域,但日本毕竟国力单薄,国际大势之日渐恶化,有目共睹。虽皇国一亿军民奋力抗争,然欧洲盟国次第陷落,战败之命运已难以逆转。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核子炸弹,瞬间将帝都东京化为乌有,先帝、皇子、皇女、皇后及内阁臣僚皆死于非命。此等灭国之凶物,实非我等血气之勇所能抵御。如继续交战,国家将化为焦土,万民更受苦难。鉴于世界大势及日本之现状,为保全我国亿兆赤子,谋求日本民族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我等唯有采取非常之措施,方能收拾时局。故而于京都成立临时政府,兹告尔等臣民,应俯首忍辱,恭迎美军入境,以求尽快实现和平。不管将来如何,此际宜忍其难忍,受其难受,同心协力,以图将来之复兴……”

不过,尽管这份京都临时政府发布的《告日本人民书》,还在美国电台的无线电波里传播,但事实上,此时这个昙花一现的所谓京都临时政府,已经被石原莞尔中将带着他的“讨贼军”驱逐出京都,一举摧垮了。

——退役中将石原莞尔在名古屋组织的“讨贼军”,实事求是地说,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全军总兵力大概只有一千二百人,约摸相当于一个大队。其中只有一半是在长官默许下自愿报名的正规海陆军士兵,剩下的则是从退役老兵、军训学生、热心市民之中召集起来的志愿者,甚至还有不少女人也跟着去凑热闹。全军上下连步枪都做不到人手一杆,不少人只拿到了两枚手榴弹,重武器只有一门老掉牙的古董山炮。

虽然名古屋当地的军政当局,基本是默许了石原莞尔的招兵买马,甚至给予了一定资助,但并没有亲自加入其中的意思,明显是还想要继续观望形势。所以,这支讨贼军与其说是什么政变部队,倒不如说是石原莞尔这个著名战略家本人的粉丝团……无奈他的对手更加弱小,真的是就连这样一帮乌合之众都顶不住。

——日本京都的这个主和派临时政府手底下,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武装力量,仅仅是勉强控制着为数很少的警察,而且就连这些警察的忠心和战斗意志也很可疑,根本不是旧帝国正规军的对手。此外,作为一座缺乏工业的文化古都,京都也没有囤积什么弹药和武器,连粮食都不多,想要进行防御战是不可能的。

更要命的是,面对日本军人的一贯霸道强势,还有从小到大这么多年的军国主义忠君教育,组建临时政府的这班家伙自己也是心中打鼓,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尤其是当投降电文发出之后,各个府县当局或者地方驻军不是沉默,就是反对,甚至痛斥临时政府上下是勾结美军核爆东京弑君祸国的凶手,愿意承认和支持临时政府的势力寥寥无几,而且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整个临时政府上下早已慌了神,石原莞尔的“讨贼军”还没踏进京都地界,“首相”近卫文磨就已经弃职潜逃,剩下的人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虽然为了扶持内奸,哈尔西舰队派遣航空兵对“日本顽固派”进行了轰炸。可是这年头的空袭破坏力远不如后世,而且哈尔西上将在日本既没有准确的地面引导,更没有可靠的战场情报,只是胡乱轰炸了一番名古屋市区,就只能悻悻收兵。殊不知石原莞尔的“讨贼军”早已离开名古屋,向着京都开拔出发了。

因此,当石原莞尔带着这一千二百多号散兵游勇“上洛讨贼”的时候,临时政府上下基本没做什么抵抗就一哄而散,参加临时政府的诸位大佬们各自化装出逃,愣是连一个人都没有被石原莞尔的部下给逮到。

尽管前后根本没放几枪,但能够“无血光复京都”终究是一场值得庆祝的胜利。石原莞尔就这样骑着一匹白马,怀里还抱着个艺妓,趾高气扬地进了京都,然后当街摔倒,不省人事,随即被医生诊断出了膀胱癌晚期,并且因为军旅劳顿的缘故,病情正在急速恶化,现在已经无药可救,只能依靠静养来熬日子……

于是,刚刚走上人生巅峰的石原莞尔,便从此住进了医院,估计是出不来了。而“讨贼军”的统帅,则变成了他的崇拜者之一,在东京核爆的前一天,才刚刚被晋升为将官的辻政信少将……很显然,这样的资历,在讲究排辈论资的日本陆军里面,是过于浅薄了——石原莞尔好歹是发动过满洲事变,弹压过二二六兵变,差点当上参谋次长的名人,让他来牵头组织讨贼救国,勉强还说得过去,你辻政信又算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