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帝国崩溃的大乱之世(上)(第3/5页)

而唯一能够与财阀们分庭抗礼的势力,就是日本军部。任何真正的帝国都必须依靠一支强大的军队来维持和开拓,日本为了以有限的国力和相对落后的社会,建立一支能够开疆拓土的军队出去打劫,不得不穷兵黩武,竭尽财富来养兵。同时因为自古以来崇尚武士的传统,军人的地位从一开始就很高。

不过,实际掌控日本的财阀和贵族,也很清楚军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人,也能伤己,因此很注重对军权的控制。虽然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不能搞什么“世官世禄”,但还是尽量让贵族和财阀子弟进军队镀金,好歹掌握一些军权。对于那些通过个人奋斗爬上来的贫寒军官,也不惜用联姻之类的办法来笼络。同时又在社会上扶植一些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党,避免军国主义教育搞得过了头,被彻底夺去舆论话语权。

因此,虽然在二战之前,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就已经逐渐开始桀骜不驯,时常与政府唱对台戏,但那说到底,依然只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权夺利,在对外扩张,对内镇压的大方针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分歧。

而代表工人和农民阶级利益的日共组织,则是从诞生伊始就遭到血腥的残酷镇压,大批党员非死即在押。虽然因为严酷的剥削压迫和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日本民众和知识分子之中的赤色思想一直难以真正禁绝,甚至在国家高层之中也有一些“社会主义者”,但除非遭遇剧变,否则终究难以撼动整个帝国结构。

然而,随着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还有日本统治者的缺乏远见和决策草率,这种曾经稳如磐石的帝国结构,却在不经意之间悄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凡是帝国主义者,都喜欢穷兵黩武,都喜欢战争和征服。但问题是,对于帝国主义政权的统治者来说,军队真的是规模越大越好,兵力越多越好吗?

显然并非如此,因为士兵并不是机器,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述求。对于帝国主义者来说,军队的存在,首先是为了保障统治阶层的利益。如果军队不能被握在他们的手中,军刀就算再锋利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反过来说,若是军刀钝得什么都砍不动,这样的废柴军队就是握在手里也毫无用处。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保证军队既有一定战斗力,又要被统治阶层牢牢控制呢?作为一个需要严明纪律的武装集团,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最重要的灵魂就是士官和军官。而为了统治阶层的利益,就必须保证大多数军官必须是统治阶级中间出来的人,或者至少要在出头之后被统治阶级用利益和联姻笼络。

但问题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层的人数都是有限的,能够拿出来笼络人的利益也是有限的。

如果军队的规模过于庞大,导致军官和士官的数量同比例增加,以至于没法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纳入上层阶级的范围,那么在对外作战的时候或许尚可,一旦需要军队掉过头来,把矛头对准本国百姓的时候,这样的军队还一定会为了上层阶级的利益而去镇压平民,而不是果断倒戈,跟民众一起闹革命吗?

欧美列强在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容克军官团为了保证自己对陆军的稳固掌控,竟然长期刻意限制德国陆军规模——按理说来,在用普遍义务兵役制集结了前所未有的百万大军,并且凭着二比一的兵力优势成功打败法国之后,德国人应该一直把这个法宝奉为圭臬才对。但实际上,从普法战争结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帝国再也没有真正贯彻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

普法战争时代,整个德国只有四千三百万人口,却依然拉起了一百万大军。可到了一战前夕,德国人口增长到了六千七百万,整个海陆军反而缩水到了只有八十九万……这显然不是因为钱不够用,当时的俄国财政远比德国窘迫,却依然保持了一百三十万常备军,还要供养一支大舰队绕过半个地球去跟日本人玩命。

真正的原因是,在当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充任军官的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已经不够用了,为了厚颜无耻的容克军官团的根本利益,号称军国主义的德国不得不有意限制军队规模。

虽然当时容克贵族们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合格子弟都投入到军队当中充任士官,但是一战前夕的德意志帝国,基层军官贵族出身的军官和士官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加上资产阶级出身的士官和军官才有三分之二,堪堪保持着统治阶层对军队的控制权——当然,高级军官职位基本为容克贵族所垄断和把持。

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国不得不一再扩充军队,最后在大战的四年间总计动员了一千三百万人。军队规模一旦像这样几倍几十倍的扩大,就不得不让平民成为中低级军官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