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英帝国的回光返照(中)(第3/5页)

甘地反对一切技术进步,反对使用拖拉机,要求人们用几千年前的老办法耕地;反对碾米机械,要求大家吃糙米。还呼吁关闭纺织厂,主张用手摇纺车取而代之,以便于让乡下人有事可做。为了他的非暴力信仰,甘地认定皮下注射是暴力行为,拒绝让急性支气管炎发作的妻子注射青霉素,结果导致妻子病亡。

甘地希望按照他的理想建设一个告别工业和科学的印度,一个甘于清贫、笃信神灵的印度,一个告别城市、回归乡村的印度。甘地对印度传统文化充满自豪感,对其赋予了至高无上的道德优越性,甚至希望保留剥夺人平等的种姓制,因为他认为职业传承能使人安分守旧。

与此同时,他又极端地蔑视现代化。根据甘地的设想,现代文明的实质即西方文明是邪恶的,一个理想的印度不应该有铁路、工厂和军队,医生和律师的人数也要尽可能的少。城镇生活意味腐化,唯有乡村才是神圣的。四亿国民靠着非暴力、求真理这般抽象概念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还能拯救堕落的西方人……

好吧,如果将中国义和团的思想口号,加以艺术化和非暴力的修饰,大概就是甘地的主张内容了。

——他不承认落后就要挨打,不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是认为仁爱和宽容可以拯救一切,如鸵鸟将头埋进沙子……这样仿佛痴人说梦一般的反现代化思想,虽然让甘地在广大乡村拥有了无数拥趸,却雷倒了国大党的其他领袖。哪怕是作为法定接班人的尼赫鲁,也多次公开表达对甘地的恼怒,说“老头子又犯糊涂、又在装神弄鬼”。在甘地眼中代表印度传统美德的苦行僧和乞丐,在尼赫鲁心目中是“大部分人毫无用处,他们只会欺骗他人,靠不劳而获得来的施舍来维持生活。”

还有甘地的政敌公然指出,不要看甘地穿得像个乞丐,其实个人开销从来不小。虽然甘地为了简朴而食素,但他的食物仍要经过仔细筛选和精心制作,以避免各种宗教忌讳,并不比顿顿吃牛排的价钱更便宜。而他身穿的手工纺织的土布衣服,事实上远比工业化产品更昂贵——否则人类为啥还要发明纺织机械?同时,甘地身边随时簇拥众多的秘书和女仆,再加上组织各种修行和宗教仪式的开销,都靠商人的慷慨资助。曾在甘地身边服务过的一个人对此讥讽地说道:“为了让甘地生活在贫困中,真是花费了不少的金钱呢。”

当然,即便如此,甘地依然是一个好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家伙——当全世界充满仇恨的时候,甘地反仇恨;当全世界崇奉暴力的时候,甘地反暴力;当全世界充满着互相欺骗的时候,甘地讲诚实;当世界列国皆信奉“人不为己,天殊地灭”的时候,甘地倡导大公无私;当世界崇拜英雄和特权的时候,甘地却要与贱民生活在一起;当世界上物欲横流的时候,甘地却拒绝享受。

但非常遗憾的是,一个好人和一个合格的领袖之间,从来不都能画等号。

通常来说,大家都乐意跟一个老好人当朋友,但却未必乐意让一个老好人来当上司。因为,一个残忍狡猾的野蛮暴君能够让国家兴旺发达,一个天真善良的圣人领袖却能让他的国民万劫不复。

甘地的怪癖对一个尊崇灵异的国家来说非常合适,但是他的主张对印度问题和印度的未来没有帮助。

但是没办法,就像义和团的迷信思想也会有人去信一样,甘地的反现代化主张也让无数印度人听得如痴如醉——在这个世界上,得到所有的聪明人的认可未必能获取胜利,但是如果获得了所有傻子的认可,却真的能够加冕上位。而在此时全国只有六十万中学生的印度,傻子的数量是远远高过聪明人的。

在西方世界,甘地的江湖地位基本上就跟后世的达赖大和尚差不多——口号虽然响亮,实际上因为太逗比了,反而害处不大。不过为了赶时髦,很多人都乐意去见他,听他发发谬论,然后一笑了之,不以为然。

如果所有的印度人都像甘地一样行事,那么印度估计只会冒出许多神神叨叨的非主流行为艺术家,光靠绝食、游行和罢工,独立建国的大业一百年也弄不成,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得到政府里的几个官位罢了。

但是,终究还是有那么一些印度人受不了甘地的神神叨叨,回过头来选择了拿起武器闹革命。

首先是引狼入室的国大党主席钱德拉·鲍斯,在日本刺刀和大和号舰炮的扶持下登陆果阿,席卷印度西南部。然后是穆盟首领真纳(巴基斯坦国父),在卡拉奇和拉瓦尔品第发动哗变,组织了自己的军队。再接下来,锡克人、泰米尔人、尼泊尔人、僧伽罗人也相继起义,把英国殖民统治当局搅得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