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白头鹰不想当冤大头(上)(第2/3页)

但要做到这样的工业生产力奇迹,同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方面是战争时期大批青壮年劳工应征参军,一方面是战时工业急剧膨胀,为了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工业体系的运转,很多在战前先前被排斥到工厂之外的人,如妇女、黑人、童工、囚犯、老年人、残疾人,都被纳进了产业大军。在一家生产木制扫雷艇的工厂中,厂主被迫雇佣八十多岁的老人来造船。飞机制造厂雇佣侏儒检查机翼狭窄的部分,雇佣盲人从地板废料中挑选出螺钉,雇佣聋子在噪音过高、正常人无法忍受的厂区工作。六百万家庭妇女也被动员进了兵工厂,但仍然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于是只得修改法律,把三百万名十二岁至十七岁的童工也弄上流水线……

与此同时,因为被军需品挤占了工业产能,各种民用品的产量不得不急剧下降,即使生产出了一些上等的好东西,也都优先供给前线士兵。于是,随着持续了四年多的战时动员,香烟、巧克力、黄油、糖果都在逐渐从一般美国平民的生活之中消失,民用汽车更是从开战之后就基本停产。而且,为了在获得足够军费的同时,还要避免社会动荡,美国政府既不敢大量征税,也不敢滥发钞票,而是在战争期间发行了四千亿美元的战争公债,基本已经把民间财富搜集了大半……白宫已经把整个美国押上了赌桌,再也没有收手的余地了。

然而,美军和盟军在全球各个战场上的表现,却是一次又一次地令人无限失望……

由于在太平洋战场上屡屡大败,在欧洲战场上也被苏联抢光了地盘,杜鲁门总统目前真是压力山大。

——在这个帝国主义列强征战厮杀的年代,评论一个国家的地位高低,仅仅有钱有工业是不够的,拳头也得要够硬才行,否则地位照样高不到哪里去:毕竟每个帝国都要踩着另一个帝国的尸体才能上位。

西班牙依靠几百年的搜刮美洲,积攒下无数金银,但因为战场表现不佳,很早就被嘲笑成了弱鸡。捷克继承了奥匈帝国的工业核心,放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世界上,也算是不错的工业小强了,但因为在纳粹德国面前不战而降,江湖地位还不如当时一穷二白的芬兰——好歹芬兰人跟苏联这样的大块头狠狠地干了一场。

同理,本时空的美利坚合众国虽然在二战擂台上有着那么庞大的本钱,生产了那么多的东西,武装了那么多的军队,但是只要这些东西还没有转化为相应的战绩,那么所谓的“美帝国主义”就依然是一个笑话。

帝国意味着战争与征服,意味着霸权与威风: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没有哪个帝国是不能打仗的!

更要命的是,对于白宫、国会山和华尔街来说,一场没能取得胜利的世界大战,甚至仅仅是一场没能收获足够战利品的世界大战,就足以让这些美利坚合众国的统治阶层陷入空前的噩梦!

——在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各种各样的法案、授权文件、债券、股票与合同,全体美国纳税人的积蓄都被爱国的口号征集起来,转到各大资本家的帐号户头上。然后被用于购置机器,试验武器,更换陈旧的生产流水线,转产有利可图或利润丰厚的武器和军需品。而这仅仅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的金钱,包括军需品和武器生产的利润在内,并不是都投在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上。而是被用来套购股票、房地产、公债券、国外的矿山、土地,资助流亡政府,给濒于破产的外国公司输血,甚至用低得可笑的价格购买油画、古董、艺术品。在盟军还未登陆或还未占稳的国家和地区,那些富有冒险精神的大资本家,就已经同各国流亡政府要人和外国抵抗组织达成了协议,以低廉得可笑的价格买下了最有潜力和前途的矿山、油田、农场和工厂。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美国的财团资本家本来可以安安静静地接管整个战后的世界,不用铁和血,只用金钱和物资。一切都是那么廉价,那么肥厚,那么有前途,凡是重要的矿产、工厂、金融集团,都象真空吸盘一样被美国大公司吸进去。当年哈德逊河口的荷兰殖民者只用二十四美元的玻璃珠子,就从印第安人的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美国政府在1803年用一千二百万美元,从法国的拿破仑皇帝手里买下了路易斯安那殖民地。如今无非是来一个翻版:别人流干了血,丢掉了命,而美国的大财团则躲在安全的地方享受一切。

遗憾的是,日本的空前难缠和赤色势力的疯狂扩张,将美国财团预先谋划的这一切美好蓝图,统统都彻底撕了个粉碎。随着苏联红军的大举推进、席卷欧陆,美国人之前慷慨给予欧洲各国流亡政府的资助,基本都打了水漂,抄底购买各种产业的合同,自然也都成了废纸。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太平洋上的节节胜利,也让华尔街财团的各种预期收益一再跳票,最后几乎都快要搞成了金融诈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