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征服澳洲的最后一战(下)(第3/4页)

卡尔迅上校毫不客气地反驳说,“……像现在这样用潜艇进行的水下偷运,每一次根本没法给你们带来多少东西,只能说是聊胜于无,而且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所以你们注定是耗不过日本人的。请面对现实吧!总理阁下,坚守在这里的下场就只有白白送死,您应当去华盛顿,去伦敦,为你的国民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不!我绝不离开!哪怕这个国家的未来已经完全绝望,我也要和信赖我的人民共存亡!我已做好和我的部下一起殉国的准备。包括那枚和敌人一起爆炸的手雷。”约翰·卡廷总理指了指身旁的抽屉。

“……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像您这样地位的人来说,自杀并不代表勇气,只能证明您的懦弱,说明您没有勇气面对过去的失败,更没有信心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反败为胜……”

听着卡尔迅上校这番夹枪带棒的斥责,约翰·卡廷总理反倒是渐渐平静了下来,不再坚持留在这里,但也没有立刻同意流亡去美国——毕竟他多少还是要点儿面子,表现自己有着殉国的勇气的。

“……好吧,我承认,继续留在这里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但即便如此,澳大利亚联邦的版图也还没有全部陷落……为什么不后撤到塔斯马尼亚岛,在那里就近组织抗日救国政府呢?”

——后撤到塔斯马尼亚岛?这能顶什么用?您该不是自我感觉太好了吧?

听了约翰·卡廷总理嘴里说出的这个提议,卡尔迅上校顿时就皱起了一张苦瓜脸。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洲大陆的东南方,隔着二百四十公里宽的巴斯海峡,与墨尔本遥遥相望。全岛面积约九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岛的两倍多,以出产鸭嘴兽和大龙虾著称。粗看起来,这座岛屿面积不小,物产条件也还不错,似乎可以充当反攻基地。但问题是,这年头连澳洲大陆本身都是遍地荒野,地广人稀。八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住了区区七百万人,人口密度跟后世的中国西藏相差仿佛。

而在地理位置更加偏远、气候环境条件更加恶劣的塔斯马尼亚岛,当时的人口更是少得可怜,常住居民才刚刚突破二十万,到处都是原始森林——这地方其实就跟美国的阿拉斯加一样,仅仅是在地图上看着挺大而已,实际上要工业没工业,要农业没农业,在被真正开发出来之前,根本就是什么用处都派不上。

雪上加霜的是,在过去几年的战争之中,为了维持前线的消耗,澳洲政府已经从塔斯马尼亚岛这个唯一较为安全的后方,巧立名目地征发了大量壮丁,抽调走了几乎能够压榨出来的一切战略物资。现在的岛上差不多是除了孤儿寡妇就一无所有,连耕地都荒了,并且人人都跟墨尔本的市民一样饿——在澳洲大陆上,盟军好歹还能凑出一批从十四岁到四十岁的大兵,拿着美国援助的武器,跟来犯的日本人玩命。若是继续后退到塔斯马尼亚岛,那么约翰·卡廷总理恐怕就只能让一群手无寸铁的童子军和娘子军去抵抗日军登陆了……

更何况,按照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最近的几次战棋推演,在太平洋舰队的实力重新恢复之前,日本海陆军在西南太平洋战区几乎是可以为所欲为,并且所向无敌。就连远在两千公里之外的新西兰,在日军的这一波进攻之中,都多半要沦陷易主,更不用说那座位于巴斯海峡对岸,近在咫尺的塔斯马尼亚岛了。

简单来说,从墨尔本后撤到塔斯马尼亚岛,就相当于从一个死地跳到另一个死地,毫无意义可言。

不过,还没等总统特使卡尔迅上校想好该用什么样的措辞,来打消约翰·卡廷总理这个异想天开的念头,头裹绷带、脸色腊黄,看上去象骷髅似的澳洲军司令托马斯·布雷米上将,就捏着一份电报闯了进来,“……十万火急!阁下!又有新的坏消息!一支日军刚刚渡海登陆塔斯马尼亚岛!攻入了岛上的首府霍巴特!”

卡尔迅上校与约翰·卡廷总理:“??!”“!!!”

……

就在墨尔本战局大势已定的时候,热衷于冒险的山下奉文大将不顾尚有残敌负隅顽抗,就又派遣了一个师团的兵力继续南征塔斯马尼亚岛,借助联合舰队震天炮火的掩护,成功登陆并攻入了首府霍巴特!

面对海陆夹攻、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澳大利亚联邦地方当局表现得极度无力,因为澳军的最后一点有生力量都陷在了墨尔本,此时的岛上既没有兵力,也缺乏武器,海防工事也是聊胜于无。最后只能让青壮年女人拿着淘汰下来的旧式步枪,到滩头和乡野间阻击敌人……这样微不足道的抵抗,用“螳臂当车”来形容都是客气的,只能说是放个响装装样子,给自己人壮胆,在战术上仅具有象征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