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赤道洋之夏(三)(第3/4页)

为了区分自己的弹着点,各舰使用了五颜六色的曳光弹,纷乱的彩色线条交织着,一头接着海上的舰队,另一头接着萨瓦伊岛,就像是无数亮着彩灯的汽车,狂奔在一条夜间高速公路上,景象蔚为壮观。

虽然由于炮口仰角的限制,无论这些日军战舰打得再怎么热烈,按道理也轰不到蹲在高山上的伊萨克少尉。但是,听着海面上传来的隆隆巨响,感受着脚下传来的微微震动,作为已经有大约七十年不曾见识过战争的阿根廷军人,隶属于盟军南美洲军团的伊萨克少尉,还是隐约感到了一阵阵发自内心的恐惧和彷徨……

等等,什么什么?南美洲军团?!阿根廷军人?!!

没错,伊萨克少尉就是一位刚刚从学院毕业不久的阿根廷军官,被调到太平洋战场还不到三个月功夫。

——总体而言,南美洲各国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大概就跟中国人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差不多。在珍珠港事变后,当时乌拉圭国家党领导人的讲话据说最能代表那个年代南美洲人民的心声——他说:“这场战争应该由金黄头发的人和黄种人自己解决。反正这是狮子与狮子为争夺猎物的斗争。”

换而言之,既然南美洲国家无论如何都成不了狮子,不被当成牛排啃掉就不错了,那又何必多管闲事?

因此,几乎所有南美洲人民,都抱着这样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无所谓地看待着这场席卷了几乎所有其它大洲的“别人的战争”,而二战中的南美洲,也似乎成了一片没有硝烟的乐土。

不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地球,早已被轮船、铁路和无线电给紧密联系起来,即使是南美洲也无法真正做到隔岸观火,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卷入了二战的漩涡——首先,当时的南美各国都是出口型经济(其实直到二十一世纪也还是如此),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不能不考虑跟对方的关系;其次,当时的美洲国家多数处于军事独裁政府控制下,对纳粹法西斯的意识形态是很有好感的,在战前普遍和纳粹德国的关系很密切,如果完全是仅仅凭着他们的本心来考虑,多半是更愿意加入轴心国阵营的。

但问题是,即使是二战前夕,美国对南美的控制力度也已经远非十九世纪可比,最起码已经基本做到了说什么话都有人听,稍微花点力气就能轻松颠覆一国政权的程度。在这种生死皆操纵于美帝之手的情况下,南美国家想要加入轴心国实在过于冒险,无奈之下也只能学习西班牙的佛朗哥将军,玩中立骑墙了。

等到法国陷落、德军进入巴黎之后,美国统治阶层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发现美英阵营真的有输掉战争的可能,于是赶紧施展金弹战术,把大量美元扔向南美,换取他们对同盟国的支持。罗斯福和希特勒两者谁的钱更多,这一点显然是毫无悬念的,而且德国即使有心武装南美,它的国力和地缘条件也不允许。

于是,在美钞的收买之下,巴西这个拥有四千五百万人口的南美最大国家,就这样彻底倒向了美国,不仅动员巴西全国力量积极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派遣志愿军参加意大利登陆战。巴西海军在大西洋护航上也出了不少力。而乌拉圭、秘鲁、委内瑞拉和智利等国,基本都是见风倒的墙头草,他们在口头上支持纳粹的一些言论,很多时候只是为了骗取(勒索)美国援助的一个手段而已,并不能太当真。

总之,在二战时期的南美洲各国之中,巴西是美国最忠实的狗腿子,至于其它的南美国家,则是在轴心国和同盟国阵营之间,确切地说是德国和美国之间反复摇摆,直到最后才象征性地对轴心国宣战。

其中,阿根廷是亲纳粹程度最高的南美洲国家,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它甚至都不肯跟轴心国断交,美国软硬兼施,但基本没用。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巴西人倒向美国,反而加剧了阿根廷对同盟国的敌意,当时为了竞争南美洲的霸权,巴西和阿根廷之间的糟糕关系,大概跟后世的沙特和伊朗相差仿佛,基本上都快发展到巴西人吃饭,阿根廷人就一定要吃屎的程度……当然,无论阿根廷人再怎么傲娇,这世上永远是胳膊扭不过大腿的,到了纳粹德国覆灭的那一个月,阿根廷还是向轴心国宣战了,好歹混了个战胜国的末班车。

不过,这并不影响战后的阿根廷共和国,成为德国纳粹余孽们最理想的首选流亡逃难之地……

在另一个时空,等到阿根廷象征性地对轴心国宣战的时候,二战也已经基本上打得差不多了。意大利法西斯已经去了天堂,纳粹德国已经躺在墓穴里等着填土,日本也只剩下了半条命,用不着南美洲国家再出手干什么了。但是在这个时空,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虽已灰飞烟灭,苏联和英国却依然在欧洲大打出手。而日本人也在挨了两颗原子弹之后,反倒是蹦跶得更加精神,把兴冲冲要去摘取胜利果实的美国佬给“咔嚓”一口咬进了绞肉机。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有超过三百万盟军战死沙场——结果,原本打算搭末班车对轴心国宣战的南美各国顿时坐蜡了,然后更是在美国的逼迫之下,心不甘情不愿地跳进了战争的大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