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坚韧的生物圈和脆弱的文明(下)(第2/5页)

——整个欧洲的道路布满地雷,电话线路被切断,大小桥梁被炸毁,除了几条承担军事任务的主干线之外,全欧洲的交通都处于瘫痪状态。在法国和意大利,80%的铁路和60%的公路网无法使用。在希腊,战前四分之三的船舶被毁,连港口设施都基本成了废墟。欧洲人普遍有效的唯一交通方式就是步行。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还在继续进行,欧洲各国正活跃着数以百万的反政府游击队,听从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无线电远程指示,一刻不停地四处炸桥梁、扒铁路、挖堤坝、烧仓库……很多地区基础设施修复速度,往往还赶不上他们的破坏速度那么快,在超级寒潮、气候异常和饥荒面前,自然是愈加凄惨。

在这种状况之下,各国的首都和大城市,最多也只能够维持最低标准的战时食品配给制度,而在绝大多数较为偏僻或者被破坏得太惨重的地区,当地政府——如果还有政府这种玩意儿的话,已经是连配给制度都无法维持,只能什么都不管,任凭人民自生自灭:目前的西班牙、瑞士与荷兰就是这么一副状况。

苏联方面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收缩兵力,撒手不管,除了保留少数可以通过海路补给的港口据点之外,原本进驻西欧的红军主力,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天,基本都已经撤出“柏林——日内瓦”一线以西地区,退守情况相对较好的东欧,让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自力更生”,独力解决国内的民生问题。

结果,无论哪个西欧国家都没能解决自己的民生问题,只知道继续向苏联讨要援助物资——但即使拿到了援助物资,因为交通瘫痪也分发不下去,只能囤积在港口慢慢消耗。同时还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难民潮,两千多万饥寒交迫的法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比利时人、荷兰人、德国人和东欧各国人民,挣扎着逃向传说中有着牛奶和面包的苏联,其中在半路上倒毙了一半以上,只有不到一千万人能够活着踏入苏联境内。

在难民入境之后,按照克里姆林宫的最高指示,除了部分技术人才及其家属之外,所有难民都不许在苏联欧洲版图内逗留,一律火速遣送西伯利亚开荒种地砍木头下矿坑。对此,难民们的反应自然很大,没有谁愿意心甘情愿去西伯利亚那种地方。但问题是,如果铁了心不去西伯利亚,那么斯大林就要让他们去地狱了。

——斯大林时代的红军,可不是后来心慈手软的红军,政委的大能和契卡的威名,依然比地狱撒旦更加可怖,对待眼下这会儿疯狂涌入国境的欧洲难民,苏联人自然也是采取铁血政策,但凡敢闹事的难民都是反革命分子,一律直接枪毙……负责执行的契卡战士原本以为起码得要枪毙个二三十万人,才能起到震慑效果。没想到前后才枪毙了区区十万多人,剩下的难民就基本都老实了,可见这些欧洲人实在是挺怂的。

另一方面,对于之前一贯劳动力短缺的西伯利亚地区来说,欧洲的噩耗就是西伯利亚的福音——随着将近一千万欧洲难民的迅速涌入,如今西伯利亚的人力资源充足得都快要溢出来了,并且还不是中亚那些只肯念经不愿意上学的文盲,而是来自欧洲的高素质人才,什么工程师、高级工人、大学教授、农业专家都是一抓一大把,只要熬过了暂时比较混乱和艰难的起步阶段,西伯利亚大开发的胜利前景就一定指日可待!

——正如那些大河入海口肥沃三角洲的形成,必然要以河流上游两岸的水土流失为代价一样。如今猛然出现在西伯利亚荒野上的文明曙光,自然也需要以整个欧洲的沦落黑暗来作为垫脚石……

“……最近这些日子的法国报纸上已经在连篇累牍地哀叹,说整个欧洲正在进入又一次罗马帝国崩溃后的黑暗时代。而斯大林同志对此的评价是,你们这些只会摇笔杆子的文人啊,趁着现在还有报纸发行的时候,多发些谬论吧!真正的黑暗时代还在后面呢!到时候恐怕连纸张、油墨和报社都要一起消失了!”

舰娘苏菲如此平淡地述说着能够令一般人毛骨悚然的话题,仿佛只是在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冷笑话。

“……这样的说词真是够冷酷的……不过也的确是实情。”

王秋摇了摇头,“……那么,关于欧洲人目前的噩梦生活,斯大林和克里姆林宫究竟抱着怎样的看法?对于正在走向黑暗的欧洲大陆,苏联老大哥就算没法去当救世主,多少也得肩负起一些什么责任吧?”

“……关于这个问题,斯大林的答复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无法让欧洲人过上比非洲人更好的生活,只能努力降低敌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连非洲人的日子都过不上,以此来增强欧洲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