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8章 省元(第2/3页)

吃干抹净,就把人送走,是不是过分了?

有机会的话,补偿补偿他们,付出得到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我这人就是心太软,都骗出感情了。

……

……

与此同时。

国子监内,书判厅中。

书吏在数名军士的看护下,将文轴摆放整齐。

以范镇为首的一众考官,早已恭候多时,查验起文轴外皮上的印章,见印文严丝合缝,点了点头,在回执上签了名,画了押。

这下子,责任转交了。

开始改卷。

省试的改卷时间很长。

从考完试的当天开始,基本要十日后,才会内部出结果。

并非人手不够,而是每一环都要够精够细,反复核实。

试卷堆积了起来,刚刚送来的,是最后一卷,放在了最上面,众考官眼神飘过去,又心照不宣地收回。

他们知道,最后一批交卷的黄尚试卷,必然在其中。

这一位是如今的四千多考生中,最受关注的一个。

就在刚刚,由于国子监震动,范镇入宫禀告详细,官家问起,都对黄尚一心考试,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态度,很是赞赏。

不要小瞧这一句称赞,意味着在数千学子中,官家对他有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可如果连殿试都进不去,官家必然失望。

作为臣子,还是不要在这个方面,让官家失望的好。

当然,如果黄尚的学问真的不行,他们傲骨铮铮,也不可能硬抬上。

脑海中转动着各种心思,考官们开始阅卷。

省试虽然比起解试要重要得多,但实际上,题目类型和流程还是那样的。

区别就是基础题的难度更大,问答和诗赋的品味要求更高。

众位考官手脚麻利,用朱笔在一张张试卷上批改着。

不多时,他们就微微皱起眉头。

想是受了地震影响,这一科的卷子错漏率远比以前要高。

以往能参加省试的,都是各地的尖子生,一些低级错误是很少犯的。

但这一回,低级错误明显增多,显然是慌乱之下所为。

心理素质本就是重要的衡量依据,考官们不会手下容情,一一将之黜落。

如此一来,改卷速度倒是快了不少。

已经有人开始批改最后一摞试卷。

下意识,就认真了许多。

贴经墨义不合格的首先刷去,剩下的再细看。

很快,第一位判卷官就眼睛一亮,在上面划了一个圈,递给下一位。

就这么一轮轮审核,细致入微,整整三日后,试卷才交予范镇评判。

看着同僚们的神情,范镇就知道,这疑似黄尚的卷子,必然是很有水平。

他先看赋诗,很快点头,露出赞赏之色。

范镇早年赋诗论文,蜚声京华,对于诗赋这一块,最是重视。

在如今的科举中,这才是评价一个考生才华的关键。

这份卷子的赋诗文采斐然,虽然没有达到名传天下的地步,但对于科举考核来说,已是一等一的水平,不能再要求多高了。

不过,还不够。

省试不比解试,也不比排名的殿试,是审核最严格的一关。

策也要重视。

范镇在政坛上,一贯有高处着眼,大处着力的作风,年轻时就有奏章上疏论政,言明官僚臃肿和军队庞大。

“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

这话就是他所言。

范镇所言并非不切实际,他主张养民以增强国力,方能有效抵御外敌。

有鉴于此,他很不喜欢夸夸其谈的狂生。

之前有几分试卷,也是文采斐然,但策的水平很是不堪,就被放到一边。

所以当发现这张试卷谈的是广南西路问题时,范镇眉头微微一皱。

如果是热血号召,要与交趾开战,他就要主张将之黜落,毫不留情。

不过很快,他的脸色缓和下来。

因为卷上所言,是大力发展农业。

其中列举大量资料,特意描述,在广西的盆地和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如果农业水平有中原的一半,就能成为数得着的大粮仓。

只要两广的田地能尽可能多的开发出来,出产丰富,大宋对岭外之地的控制力就能上一个台阶,以此为跳板,整个南海地区都在辐射范围之内。

其上所言,都有根据,显然是实地考察过的。

范镇就喜欢这种落在实处的文章,养民强民,正该如此。

记得黄裳的家,正是荆湖南路的永州,就在广西上方,看来毫无疑问了。

他想要给第一。

但再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试卷,范镇却又犹豫起来。

在他看来,黄尚是有状元之才的。

可如果自己给了省元,做状元的机会反倒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