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皇太极的懊悔(第2/3页)

想着这些,皇太极就排除了这个想法。

那就按照济尔哈朗的建议,立刻出兵京畿之地。如今的京畿之地,没有了明国那精锐的御林军,留守的兵力肯定不敢和大清交战,也就能和以前一样开始掠夺人口物资?

想到这里,皇太极忽然懊恼地一拍自己的脑门,显然很是头疼。

真要是这样的话,他肯定肯定,卢象升的东江军绝对会侵袭辽东腹地。之前的消息已经证实,东江军有两千骑军,有战马的代步,来去如风,整个辽东腹地都不安全了。

平壤之战,已经证明了这支新东江军的战力,绝对是非常彪悍的,可以和大清的精锐相抗衡的。如果大清主力离开辽东,只靠一小部分精锐留守的话,辽东那么大,皇太极都难以想象被这支东江骑军肆虐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此时的皇太极,真得是非常地恨当初为什么不把平壤打下来,灭掉那支东江军再回师辽东呢!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还是八百里加急,都是被那些不知轻重的东西给催得!

要是没有了那支东江军,那大清也不会如此被动,几乎就没有多余的选择。

这两个策略,看来都不可行。那么,要想好好地利用明国皇帝和他的精锐御林军远离京师的机会,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

朝鲜那个养不熟的白眼狼,上一次没能灭了它,这一次就一定要灭了它,顺便,看看能不能还有机会,把东江军这个祸害给除了!反正明国皇帝和他的精锐御林军不在,光靠现在的关宁军,根本就不可能怎么样大清这边。

这么想着,皇太极便有了决定,立刻召集群臣商议讨伐朝鲜一事。

上一次出兵朝鲜,虽然最终被骗回了辽东,但也不是没有成功的,至少有一半的朝鲜国土,也就是朝鲜北部已经沦为焦土。这一次出兵朝鲜的话,这些地方也没有必要浪费大清兵力。

一番决策下来,皇太极决定出动两万骑兵,对朝鲜汉城发动突袭,直接灭了朝鲜。

之前认为的顺便看还能不能灭了东江军,在范文程等人的分析下,觉得卢象升已经上了一次当,再上当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要是为了吸引卢象升领着东江军去救援,那朝鲜战事肯定不能速战速决,那会拖到什么时候去就不知道了!

皇太极一直认为,国内还有锦衣卫密探的,要是时间拖长了,给了明国反应的机会,指不定还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因此,他还是做了突袭汉城,速战速决的决定。

还在山西的时候,崇祯皇帝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不是他不想救朝鲜,而是以大明目前的情况,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真得,不是不救,要有可能,崇祯皇帝还是会救的。

虽然凯旋之师都有近十万人马,如果不回京师,直接从山西去宁锦一线,也不是不可以。这么做的话,从时间上来算,应该能敢在建虏军队从朝鲜返回之前发动对辽东的攻势。

但是,大军已经出征半年,虽然是打了胜仗,可都已经成了疲惫之师,并且骠骑营也损失不少,如果不尽心休整直接又去攻打大明最强大的敌人,崇祯皇帝就没把握了。

还有,虽然有十万之众,可有一半多是从各地边镇挑选出来的精锐,还没有经过训练磨合,又不是去打乌合之众,可以就这么一拥而上。

另外,十万大军,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应的粮草筹集怎么办?上一次五万大军不带什么粮草,突然而至宁锦一线,就已经把那边的存粮耗得七七八八了。这一次要是直接去宁锦那边的话,就必须从其他地方筹集十万大军所需的粮草才行。

最后,明军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兵力是用火器的。甚至可以说,不管是火药铅弹这些,就连其他消耗性军需,也是需要补充的。并不是说,人过去了就可以的。

辽东建虏那边,就算派出两万骑军了,可留在辽东的军力,却还是不可忽视的。想要轻松打赢,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基于以上种种理由,崇祯皇帝才决定,这一次按兵不动,让朝鲜独自面对了。

不过经过这次的事情,还有以往的情况,崇祯皇帝感觉,和东江军的联络实在太耽搁时间,必须改进措施才行。

反正在路上闲着也是闲着,他便传来各路总兵、监军等,商议一下对策。

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这些总兵、监军,都认为要想快捷联络的话,可以利用飞鸽传书。

不过在陆路上,还是八百里加急最为安全稳妥。从京师到登州这一段,就用八百里加急,然后从登州到旅顺这种需要跨海的地方,就用飞鸽传书。另外一个提议,就是京师这边,八百里加急到天津,然后天津和旅顺之间,就用飞鸽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