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七章 十八孩儿 谶纬之言(第4/6页)

而随军的袁文宏则被从某州同知的位置上撤下来,成为了李孟的随军主簿,主簿是很低级的事务官员,那同知可是七品官,可得到了这消息的胶州营文官武官,凡是和袁文宏相熟的,都是前往祝贺。

因为得到这个位置的袁文宏,已经成为李孟身边核心圈子里的一员,正式被这个团体接纳,而且就在总兵大人的身边参赞机要,在这体系之中,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隐约是胶州营文官之首的周扬心中还有些嫉妒,心想不知不觉之间,自己的副手居然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和机缘,但也就是心里想想而已,周扬目前是独当一面,袁文宏最多是个机要秘书的职位罢了。

从河南征战回来,左良玉那几千兵被诛杀的事情被各方,也包括左良玉自己,很默契的心照不宣,给他压了下来。

几千兵死在河边,是谁杀的,也找不出什么人来证明,而且兰阳县城根本没有什么人了,整个变成了一座空城,剩下的只是那些兰阳城中的平民尸体,至于活下来的人,据说都是逃荒逃难到了归德府一带。

既然这件事情不会上奏,那山东巡抚颜继祖和总兵李孟,长途奔袭,解开封之围的大功可是非同小可。

特别是如今官兵与流寇交战,几十战之中也每个胜仗,李孟这等大胜,更是应该表彰,不要说是李孟的属官,还有山东的上下官员,就连河南的文武官员都是以为李孟这次肯定会挂将军印。

如今大明天下,这总兵官不值钱,北直隶一省就有十几名总兵,但是总兵官挂将军印,可就身份贵重了许多,文臣地位远高于武官,武官受其统属,但这武将若是挂将军印,就可以独当一面,又部分自专之权,左良玉就是如此,挂上平贼将军印信。

除却加将军印这个猜测之外,还有人觉得李孟此次出援河南,如此的大功,或许还能封爵。

按说四月底的时候这功劳就已经是报到了朝廷之中去,但直到六月也是一点消息也无,据知晓朝廷消息的人说,因为山东和河南的联合上奏争辩,驳了皇帝的脸面,崇祯皇帝曾说,不追究失陷亲藩的罪名已经是开恩,封赏是不必想了。

本来在崇祯十三年年底的时候,为了让各地的军令更加的统一,已经是召回各地的监军和镇守太监,但此次却下旨重赏了前来催促出兵的太监陈敏,提升了他的品级,并且让陈敏留在山东监军。

崇祯皇帝自以为设置了监军太监就可以制约山东巡抚和总兵,以为提升了太监陈敏的品级,就可以让对方死心塌地的忠心于自己。

但他当然不知道,除却接旨的那时候,太监陈敏是自由的之外,其余时候和那些锦衣卫都是被软禁起来,那有什么见识的机会。

他们饮食吃用倒还算丰厚,不过一点自由也无,每日要做的事情就是抄写胶州营给他们的文书内容,然后把这个作为自己的见闻报上朝廷,皇帝和朝廷大臣一看,胶州营事事太平,李孟没有异心,真是皆大欢喜。

清军围攻锦州城,战事越来越紧急,山海关的辽镇兵马告急文书一封封的送到朝廷这边,蓟辽总督洪承畴已经是集中了河北还有辽东共十三万兵马出兵,准备救援锦州,天下人都以为此去即便不胜,也可以全身而退。

都对这一战非常的乐观,李孟这边的山东兵马原本也在抽调出征之列,不过却因为去救援河南开封,所以被洪承畴这边忽略了过去。

在莱芜的兵器制造局又有新炮造出来,李孟在济南城外的校场上观看了试炮之后,又是回到了济南城。

娶妾相对来说,比起娶妻来说可是个相对简单许多的仪式,当然,李孟这个级别的官员,这个事情比起寻常人家娶妻也要复杂许多。

大军在河南征战完毕,又有重新的划分驻扎地,也就是五月下半才稍微平静下来,各支军队也需要休整的时间,暂时也不会有什么大的行动。

对李孟来说,纳妾之后好像没有什么两样,尽管木云瑶每日间幸福的跟什么一样,但李孟却感觉不出太多的不同,现在看来,木云瑶在李孟的身边,所担任的身份之中早就是有妻子这个角色了。

只不过双方距离的太近,相处的时间太长,所以彼此都没有发觉而已。

在家中陪着颜若然母子和木云瑶,同时看看民政这段时间的情况,对李孟来说倒也是难得的清闲。

按照各地报上来的数字,河南归德府的两个田庄,这才是第二年,但成绩已经是非常的不错,粮食收成不光是自给,已经可以缴纳和买卖。

河南这些年都是大旱,但这两个田庄收拢大批流民之后,倚靠黄河的水源,在两岸开挖沟渠,兴修水利,得到了足够灌溉的农田,当然会有不错的收入。只是没有人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