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五章 陈新甲的仗义直言(第3/4页)

这样的角色,今天被皇帝砸了个苦差事之后,没有回去琢磨着钻营,反倒是向皇帝直言相谏。尽管是王承恩这样城府深沉的人物,还是忍不住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心想今日的太阳还是东边出来的。

“赏的轻了?这等武夫居然红口白牙的说两藩失陷,罪责在杨文弱,那样的忠臣,这莽夫居然敢这般说,若不是看在他救援开封城的大功上,早就是责问有司捉拿问罪,还能留到今天!”

兵部尚书陈新甲站在崇祯皇帝面前,腰身挺直,满脸的大义凛然之色,朗声说道:

“陛下此言不妥,那李孟不过是粗鲁武夫,除却领兵打仗之外,哪里懂得什么体面规矩,不过越是这样的人物,朝廷若是施恩厚赏,这等人肯定会死心塌地的为朝廷效命,甘为鹰犬驱使。”

一直是忧心忡忡的崇祯皇帝今天这番对谈后,感觉到颇为的轻松,因此对这陈新甲的进言也是听得进去,当下转了口风,温言的问道:

“爱卿说的有理,只是朝廷已经给他加了镇东将军的衔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贸然追加赏赐,反倒是让天下人看笑话。”

崇祯皇帝行事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却时时怕自己被天下人笑话,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往往做事做的更错。这就是所谓的荒唐。

“陛下,臣在兵部,听下面的主事和郎中们说,山东兵马已经是有四年没有发下一点粮饷,想必已经是穷的底掉,微臣以为,应该给山东兵马发下一年的粮饷,少打折扣,那山东兵马久旱逢甘霖,必然更增忠心。”

听到这个,崇祯有些不自然,不管那山东兵马如何不得他喜欢,毕竟是大明的兵马,四年一点银两没有发下去,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咳嗽一声言语道:

“流贼和东虏才是国家大患,这山东一直是太平无事,要什么饷银……也罢,陈爱卿,等下朕就下个旨意,让户部给山东凑一年的银子,尽快发下去吧!”

兵部尚书陈新甲跪下磕了个头,感激的说道:

“微臣替山东的兵马谢谢陛下的圣明恩典,有陛下的这份心意在,天下的将士必然是效死拼搏。”

这番话说的崇祯皇帝面露笑容,陈新甲站起来趁热打铁的说道:

“陛下,既然是厚恩结纳,索性是把事情做的利索,既然是核准人数发下军饷,但历次的朝廷封赏,都只是那李孟一人得赏,这李总兵的部将臣属却没有领受到万岁的恩泽,不如择其有功者,授予官职。”

崇祯皇帝既然觉得陈新甲说的有理,那后面所说的自然句句中听,当下点点头,朗声的说道:

“王承恩,等下把陈爱卿所说的拟个旨意,用印发到内阁,让周延儒牵头办了吧!”

王承恩恭恭敬敬的弯腰答应了一声,这老太监倒是大概明白陈新甲想要干什么了,果然不出他意料,陈新甲又是跪下谢恩,奉承的说道:

“有陛下这番恩典,李总兵和他属下的兵马一定是感激涕零,这京畿一带这般的空虚,或许也可让山东兵马前来驻防,也是应有之义。”

“爱卿忠心为国,也是辛苦了,今日说的那件事要用心去办,若是办成,入阁兼领部务也未尝不可……”

入内阁为大学士,又兼领部务,也就是说兵部尚书之职仍在,仍入阁为枢机,这是有明一代难得的殊荣,也更是权重之极。

近年来能做到的也就是杨嗣昌一人而已,那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架势,崇祯跟陈新甲许下了这个,当真是大大的彩头。

一时间,去和满清鞑虏议和的肮脏差事也不算是什么黑锅了,这陈新甲满心的热血沸腾,急忙的跪下,连连磕头谢恩。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尽管颇有城府,可此刻还是忍不住想要笑,扭头看那名在一旁写起居注的翰林,那翰林也是一脸的古怪。

王承恩看了前面的崇祯皇帝一眼,尽管是跟随了这么多年,可还是禁不住在心中叹了口气,这位圣上根本不知道外面到底是什么情况,大臣和亲信说什么就听信什么,哪里知道内中玄机。

当然,王承恩心中明白,却不会多说一句,这皇帝有些事情上糊涂,下面做事的才有机会上下其手,大赚便宜,要不然自己这些孝敬都是因为什么捞到手的。

“核准人数发下军饷”这动作,怕是朝廷对地方上军头们唯一有杀伤的政策了,下面的军将靠什么发财,还不是靠着吃空额亏空,山东总兵这等朝廷的正印武官,更是要依靠这个过好日子。

你这一去核准人数,岂不是要割这武将身上的肉,本来号称是五万的兵马,朝廷七折八扣的发下饷银,然后吃三万的空额,剩下的银子养个万把兵,这算是正常。不过一去核准人数,按照万把人发饷,那军将也要过日子的,再吃空额就只能是按照万把人报,发几千人的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