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四章 卢龙 观望 草原 屠杀(第3/5页)

中秋佳节之前的两天,从山东到塞外,水路陆路都已经是畅通,喜峰口和冷口都已经在山东兵马的控制之中。

喜峰口和冷口就是永平府通往草原的两个隘口,满清鞑虏几次入关侵略都是通过这里,强行的打下关口,然后大军突入。这两个关口目前对于山东来说,却没有表示出什么重视的态度来,因为他们仅仅是运输货物的一个关卡罢了。

就在这段时间之后,河北军的机动能力有了个很大的增长,是因为用盐货在草原上换来的大批牛马牲畜进入永平府的地带,这些牲畜有很多都是军用,也有不少用作耕地使用。

在永平府的屯田田庄几名从山东过来的屯田庄头和书办,对永平府发生的现象感觉很怪异,据他们所知,已经有很多不属于屯田田庄的农户,准备第二年耕种苜蓿,因为这苜蓿是上好的牧草,眼下永平府的牲畜这么多,肯定是有利可图。

为什么感觉到怪异呢,因为灾年持续了十几年,农民对粮食的渴望和需求都是无与伦比,现在居然农民会有信心放弃耕地耕种牧草,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最起码他们要对这个天下太平有很大很大的信心。

一名书办写信给自己在东昌府的父母和兄长的时候,在信上写道:一叶知秋,百姓也从细微之处看到了将来,来做这个书办,选择对了。

在八月之后,蒙古草原上,土默特部的金帐所在从兴中沿着大凌河向西撤到了利州一带,这边距离永平府更近一些。

利州和兴中一样,是草原上少有的那种,由游牧民族自己形成的城市,这样的地方,大多是因为各个民族的互相贸易才形成的,利州的利字正是做买卖获利的那个利,这里也是汉、蒙、女真商人做生意的地方。

大凌河向西,这实际上是距离满清的腹地更远了些,不过这种行动可不是为了撤退,而是让草原上的小规模战斗更有展开的空间。

正红旗都统阿塔穆的几千骑兵在伏击“毫无准备”的土默特部大车队之后,碰的头破血流,然后急忙的会去禀报。

阿塔穆带来的消息,让满清鞑虏的上层更加的慎重重视,有火器,而且火器精良的蒙古部落,并且火器来源自山东,又有十几万的规模,能够动员起来五万的骑兵,这是何等可怕的力量。

必须要慎之又慎的对待,必须要调集大兵才可以应付,做好完备的防御才行,英亲王阿济格和贝勒勒克德浑率领将近两万兵来到这里,在辽中这边屯驻了将近四万兵。

如果说当初阿塔穆的那场伏击战,大车队的士兵和护卫的骑兵,想要把这些偷袭的鞑虏骑兵全部歼灭也不是不可能,之所以要放他逃出去,就是要让他传出去这个消息,让满清对草原上的土默特部重视起来,达到牵制鞑虏兵力的作用。

而今的情况,就连在定辽左卫凤凰城镇守的豫郡王多铎和鳌拜率领的部队,也要时时兼顾着盛京哪方面的动静还有宁古塔、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几个副都统的辖区,因为那边从草原上也可以长驱直入。

这种牵制,就让多铎和鳌拜率领的黄、白两旗的部队无法对在朝鲜盐川定州一带的朝鲜驻屯军保持军事压力和攻击的态势。

当然,上面的这种说法反之亦然,王海率领的朝鲜驻屯军也牵制了满清盛京以南以东的大部分注意力。

所谓的土默特部骑兵仅仅是为了牵制,并不是为了决战,那就没有必要给他们放在太靠近辽中的位置上,在那里太容易和满清鞑虏的大军爆发决战,那并不是胶州营的战略需要,既然如此,那就后撤出足够的空间,让彼此间的小战斗始终是不断,既不能刺激的满清有出动大军决战的念头,也不能让他觉得没有威胁,从而让兵马专注于大明和朝鲜方向。

七月、八月之间,土默特部控制的小股骑兵和满清鞑虏的骑兵以及依附于满清的骑兵彼此厮杀,草原上处处不得安宁。

同时在利州城又形成了一个奇怪的集市,这边有从关内运送来的大批盐货物资,都是草原上部落需要的。

更让牧民们惊喜的是,这边还有大缸大缸的烈酒,长生天,在关外,就连台吉们一年也就是喝这种酒喝几次,就算是拿着马匹来换也值得啊,尽管这白酒的价钱单位的确是用牲畜来计算的。

战斗尽管在发生,可还是有不少小部落和零散的牧民前往这利州一带,或者是买盐或者是买酒。

对于土默特部的突然崛起,很多人都在琢磨原因,并且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土默特的强大却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依附在满清周围的蒙古部落,立场都是在动摇,想要重新判断自己将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