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第一波较量:炮兵(第2/3页)

无论荷兰还是西班牙,在这一时期都是以海战出名的国家。能够远涉重洋来到东亚的战舰吨位也不会小,每一条船上都至少装有三四十门火炮,有的甚至上百。不过眼下它们中间能发挥威力的并不多,因为大部分火炮还没到进入最佳射程范围。

西洋人现在主要使用船头长炮进行攻击,长炮的射程远,但比较笨重,准头不足,射速也慢。但更要命的一点是——他们的炮弹还是以实心弹为主。

二三十条舰船同时开火,那声势绝对是惊天动地,可取到的效果却非常有限——对面海岛上的防御工事本来就是按照热兵器战争的概念所修建,虽然由于时间紧迫的关系,这些工事修筑得有点潦草,可毕竟是现代战争的设计理念,近代战争的施工质量,用来抵御十七世纪最原始的火炮轰击,那肯定绰绰有余。

这年头炮弹初速都不快,用肉眼都能看见半空中炮弹的轨迹,仿佛一个个大号的保龄球一样飞来飞去,绝大多数都是从海面上飞过来的。只见防御阵地表面,无数大大小小的铁球四处乱滚,实心弹的杀伤力主要在于对密集人群的杀伤。只可惜这边人员行动全部是通过堑壕进行,地表上根本看不到一个人影。那些携带着巨大动能的铁家伙啥都碰不到,滚一阵子也就停下了。

反倒是短毛的炮击,虽然不紧不慢,总要瞄个半天才打出去一炮,命中率也不算太高,大概四分之一的样子,但只要打中一炮,那肯定就是一次大爆炸。开头西洋人还以为是运气不好,老是被敌人的炮火引燃火药桶,不过在挨了两三炮,以及看到落到水中的炮弹照样会炸出巨大水花之后,他们终于领悟到——对面打过来的全部是开花弹!而且,这种开花弹的引信质量极好,打中就一定炸,甚至落到水里都能炸!而不象他们自己所用的,只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可靠率。

“火炮比我们的射程远,炮弹也强了太多……他们真的是明国人吗?”

不止一个西洋炮手发出这种疑问,尤其是荷兰,曾经与大明王朝交战过数次的,大明军队的勇敢善战和数量众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但是论及武器方面,却正是小小荷兰敢于以几千人规模就向这个东方大国挑战的原因之一。

“如果那时候明国用这样的火炮与我们作战,不要说澎湖,连大员都保不住啊……如果他们当真是从明帝国叛乱出来,为什么那个大帝国本身却从不用这些武器作战呢……”

荷军首领德包尔望着对面山头上闪烁着的炮火,心中暗自盘算。

双方对轰了个把钟头,西洋人非常郁闷的发现——虽然他们的火炮数量众多,可在这场炮战中却丝毫不占优势。别的不说,打了半天,竟然连那三处炮台都压制不了。尽管大多数战舰都把主要炮火都倾泻到了那三座炮台附近,但也仅仅只是附近而已。

这个时代的炮台大都是露天:一座视野良好的圆台子上面摆放一门大炮,就算是炮台了。如果周围再能用一些土包,沙袋之类筑成胸墙,那就算是不错的战时掩体了。

可短毛军的那三处火炮阵地却都是暗堡式,正面护墙连同顶板都是用混凝土整浇起来的——用的还不是竹筋混凝土,而是用自产的熟铁条作为骨架,强度不足就增加直径,效果跟钢筋混凝土相差不大。在暗堡外部还用了好几层厚厚沙袋垒住,炮口只从周边几条窄缝中露出。虽然射界窄小了一些,但安全性却大大提高——战舰上那些西洋炮手的炮术再怎么精湛,也不可能把炮弹从那几条窄缝中射进去。他们倾尽全力,最多把炮弹砸到掩体表面,打落掉几包沙土——然而暗堡里的步兵一找到机会就冲出来加固工事,马上又把沙袋给堆回去。

打了半天,连对方炮台的外皮都没掀掉,而进攻的荷兰舰队却又被打沉一条战舰——那位船长着急了点,想要发挥侧舷炮火力,冒冒失失靠近海岸边,结果被对方六门火炮同时瞄准攒射,立马下海找尊严号做伴去了。

除此之外还有多艘战舰受伤——短毛军的炮弹威力巨大,随便什么大船巨舰,只要挨上一炮,多半就要退出战场抢修去。要是跑得不够快,万一再挨上一炮,那满船官兵都要疯狂排水,外加祈祷上帝保佑了。

到这时候已经有精通炮术的西洋军官看了出来——那三座炮台的位置乃是精心选择过的,高低错落,彼此互应,各自单独自由射击时还显不出来,而一旦有目标过于靠近,三座炮台同时针对一个目标时,马上就能形成一道交叉火网,差不多将对手所有规避路线全部封死。

但如果不靠近去打,光靠远程炮,又根本无法威胁到对方。这样打下去,哪怕他们战舰再多,也难免被一一击破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