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嘛(第2/3页)

上古先秦的社会公认规则,君王只是首领,各贵族为之效劳,国人享有对国家的建议权,只有奴隶才是啥玩意都没有。

到了刘邦之后,国家都是皇帝的产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皇帝的所有品,可不就是能嘴巴一张,想要什么,谁都必须无私奉献了吗?就此,皇帝就是奴隶主,各级官员是奴隶主手下的员工,国家之内谁都是奴隶了。

现如今汉国走的是秦帝国的轨迹,走的是严格执法的路线,可也没少干灭掉哪些家族将财产归于国家的事,温和一点的是出资回收超过限量的名下土地。要说有什么遮羞布?那就是“被搞”的那些人算不上汉国治下之人。

包括蔡优在内的一些人不想看到桑虞太过份,是他们从刘彦的一些行事作为上有发现,刘彦走的不是刘姓汉室的家国天下,是要恢复到正常国家该有的统治之法。

君王没有想着将整个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不搞家天下,走的是公天下路线。后面那一个,只要不是奴隶就享有“私人财产,非触犯律法,财产不可无故剥夺”的权利,这种体制对于贵族的好处最大,百姓更不会吃什么亏,只有君王不能再为所欲为。

其实蔡优只差对桑虞破口大骂“君王都在极力限制自己的私欲,你特么是不是在刺激君王,要搞得大家没得玩”,用了很大的努力才算是忍了下来。

汉国的三公九卿中出身世家的人并不占多数,桑虞所在的家族在北方是真正意义上的世家,吕议在南方只能说是三流世家,其余各人最多也就是大家族出身。

原先的底蕴会决定他们的思路,像是蔡优等一些非传统世家出身的人,是绝对不愿意看到国朝之初就发生资源分配的事,但大部分是觉得争不过,并不是真的出于为国家考虑的心思。

大家起点不一样,有限制才是大多数人乐意看到的,要真的依靠底蕴去拼,北方除了崔氏真没人可以一对一和桑氏拼。而这两个氏族,桑氏早就在干收编各家族为己用,崔氏则是仗着崔婉的王后身份。

“大汉缺少官员是不争的事实。”桑虞并不敢引起众怒,说道:“官员从何而来?从各家族而来啊。”

那就是无可避免的局面,知识掌握在有底蕴的家族,普通百姓难有获取知识的渠道,当官什么的真与普通百姓没任何关系。这样的局面是从国家被建立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的事情,除非是获取知识的渠道被打开,要不然垄断是必然的。

蔡优等人听出来了,事实就摆在那里,桑虞也暗示桑氏一族并不会干得太过份。

他们想要的就是桑氏一族不要太过份,一个家族出现太多官员只会让君王产生警惕,再来是一个家族掌握太多资源也不会让其余家族放心,利益在最大的程度上进行共享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桑虞做出了保证,大家得到保证也就情绪不再激动,能够平和地去谈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王上有意取消举荐之制,全面执行考核之制。”庾翼刚才就没怎么说话,以南方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那些事情没得掺和。他说这个话题再次引得众人不得不集中精神:“考核之制,是如何个考核之法?”

桑虞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王上所言,乃是科举之制。”

其实之前考核早就存在,先汉的孝廉制度就有相关的考核,比如必须是良家子,再来就是关于名声的大小,进入官场之后也有相关的提升制度。孝廉制度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必须要有推荐人,被举荐的人要是犯了什么事,举荐人是要一同担负责任。因此某个有资格进行举荐的人,压根就不敢随意去举荐谁。

庾翼因为关注,所以迫切,诚恳地问:“何为科举?”

桑虞本来是不想说的,目前的知识无可计价,懂得别人所不懂的就是最大财富。他是见所有人都盯着自己看,勉为其难地稍微解释道:“出身清白之人,拥有学识之人,可参与层层考试选拔,最终为官。”

听着并不复杂,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是,只要有知识和身家清白,等待科举正式作为国家选才制度后,谁就都能当官。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以后门阀、世家、大族会大肆遭受寒门的冲击,甚至连寒门都不是普通百姓也能当官。

“原来推广教化还有这层用意。”张石该是三公九卿中最没存在感的人之一,却不代表他身后没聚拢一批人,呐呐地说:“那子深还提议为官者亲属未出仕者,入学宫教学?”

“大势所趋,何人能挡?”桑虞看得明白,国家进入休养生息阶段之后,刘彦会倾斜很大一部分精力在知识传播上面,说的话是提醒那些没想明白这一层的人:“世间不止家族之人,尚有存世的各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