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万国来朝啥的(第2/3页)

再来,巴蜀之地也确定不会遭遇干旱影响,只是巴蜀只有一处平原是产粮区(既成都平原),基本是作为巴蜀自给自足的保证。

对于汉国来讲,没有什么事情比即将爆发的旱灾更加值得重视,想方设法获取粮食也就成了关键。

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对于天灾的抵抗能力都不强,很多朝代都是因为爆发天灾而导致灭亡。在天灾爆发的时候,历朝历代极少能够拿出什么有效的方法,哪怕是有足够的储备粮食,实际上因为道路的原因,再加上官员贪腐,真正能够送往灾民手中的基本也没多少。

细数下来,中原各朝代对天灾抵抗力最强的是被称作弱宋的那一代,两宋在面对天灾时是以收编灾民组建厢军为主要手段,厢军其实就是将灾民集中起来进行有效管理,减少天灾爆发后流民泛滥,也是遏止野心之辈蛊惑和收拢灾民干些改朝换代的大事。

两宋是不是被厢军拖垮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两宋有着很盛行的海上贸易,有相关数据证明两宋期间不断从海外购进粮食,这个也是两宋人口爆炸和商业发达之后,国内却是没有出现明显缺粮的原因。

刘彦没有准备去干收拢灾民组建厢军的事,他拿出的方案是组建建设兵团,说白了就是将受灾区域的人集中管理,雇佣他们进行各种建设,达到以工代赈的目标。

“灾难无可避免,自然是要借此机会完善国内交通。”纪昌说的是对于国内交通规划,主要是丞相府牵头,太尉署、御史府、廷尉署、大理寺……等等一应部门都有参与:“初步的规划是,东、西、南、北个边疆都将建设一条直抵都城的国道,南方通常都城以及西北通往都城的这两条会最先建设。”

在规划中,南方的起点是在建康,横跨长江经由庐江郡、汝阴郡、陈郡、颍川郡、襄城郡、荥阳郡到弘农郡,在潼关与各条枢纽道路会合,再往关中方向就是直抵长安新城,总长度超过三千八百里。

另一条的起点是在敦煌郡(阳关),将会贯穿晋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兴郡、武威郡、广武郡、陇西郡、南安郡、略阳郡、扶风郡直抵长安新城,总长度超过四千五百里。

要是由南到新长安和由北到新长安的国道建设起来,一条贯穿西北到东南的国道也就出现,预示着汉国对西北和东南统治的稳固,也将开创历史上的第一个伟大成就,那就是建设一条总长度超过八千里的国道。

“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关的准备。”纪昌今年三十九岁,本来看着就显老,太多的政务压在身上,操劳多了就更显老态,精神头看着却是不错:“计划以各郡分段建设为主,最后再将各段道路进行相连,预计能在十五年之内将两条道路建起来。”

旱灾当然不会困扰汉国十五年,初步猜测是三年左右,先行投入道路建设的人员将是以六百万人为起点,后续必然会逐渐减少建设人员。

丞相府做出十五年规划,前三年人力最充足的时候会是建设高峰期,灾民的主要投入是没什么危险性的平坦地段,开山劈林之类的将由军方和奴隶来完成。用十五年来建设,考虑到的是灾民后续会逐步遣散,将会是使用奴隶作为建设主力,以徭役人员为辅。

光是东南和西北两条国道就是耗时十五年,另外的东北到新长安和西南到新长安,后面这两条的耗时会更久,基本是以国家工程的级数来进行看待。

刘彦对于有了粮食之后的调度不会有什么疑问,有“金手指”的前提下压根就不用耗时费力地进行运输,比较重要的还是关于用水上面的考量。

“已经在竭力蓄水。”纪昌在这一方面不敢做出什么保证,只能说:“臣会竭尽全力。”

现如今的汉国做什么都是以获取粮食为主要目标,不但是派遣远征军外出侵略和本土各产粮地的建设,对于大海的渔业也是在开发最大的潜能。

汉国的海岸线非常长,暂时是办不到远洋渔业,可是对近海渔业的发展其实已经是成熟,有着大量的渔船在近海做业,能够提供大量的海产。

“王上。”吕议一直想插话就是插不进去,等待有机会了,立刻问:“征南将军提及萨珊等国之事,如何安排?”

桓温率军在阿三洋获得胜利,笈多王朝那一边虽然还没有彻底认输,可胜利是在多个国家的见证之下取得。

那一次战事结束之后,厄古泰·巴赫拉姆是跟着汉军战船登岸,相隔几天之后才见到桓温,提出自己来自波斯萨珊的同时,提到了“再续前缘”的述求。

除了波斯萨珊之外,后面两萨特拉普(塞种人)、卡拉巴拉斯(阿三)、兰巴建纳(斯里兰卡)、拔罗婆(阿三)、阿拉干(孟加拉)、骠国(缅族)都有派人与平蛮校尉部取得联系,皆是提出派遣使节团到汉国的述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