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何至于此?(第2/3页)

“陛下。”崔婉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而脸红,举止方面倒是显得大方,心态与行为的不同很能说明问题。她说道:“若不然……可否检查……检查……”,后面那些字着实是说不出口,意思是体检有没有那层膜。

汉家就从没有检查那层膜的步骤,就算是到了被认为最保守的两宋也没有,那是朱明一朝才有的事情,“我大清”更是发扬光大。

刘彦听懂了崔婉没有说完却想表达的意思,脸上不由一囧。

对于这么一件事情,刘彦已经是插手过多了。这个也是因为没有个皇太后的原因,要不选秀的事情是该由皇太后来把关。

没有皇太后,事关后宫也能由皇后来主持和把关,要是崔婉有足够的野心,甚至能在这一件事情上彰显皇后的威仪,关键是她没表达什么野心出来。

“古未有之……”刘彦可不想为后世在这么一件事情上开出这么一个头:“若是大张旗鼓,皇后……”

高调地去办肯定不行,要不刘彦就该得了个“非明君”的头衔,延伸出去甚至会扯上不自信的传闻,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也会无限大。

之前汉人娶妻可没有那么回事,作为集天子与皇帝于一身的“御天下者”突然整出那么一件事,跟随模仿会从百官开始,随后就是蔓延到全国的各阶层。

其实并不是男人不在乎那层膜,是社会决定了不能去提倡在乎那层膜。

战争多发的年代,大多数的男性会受到征召上战场,要是上古先秦都还有小娘子赶紧和将要上战场的又喜欢男性来一发,主要是为了给喜欢的男子传续香火。

再来是,既然是上战场就有战死的可能性,出现寡妇的机率就是无限多,官府并不会要求寡妇守节。

无关于喜欢或厌恶,是寡妇多了会使社会出现太多的问题,同时对于人口增涨也会成为障碍。

胡虏和蛮人接纳父亲(兄弟)的女人(非生母),某方面来讲也是为了增加人口。

要是看历朝历代的律法,会发现大多数的朝代里面有那么一条,就是男女到了多大的年龄必须成婚,尤其是针对女性做出了严格的标准。

例如女性多少岁了还不嫁就是属于犯法,不至于说抓起来,但会强制性为之选择丈夫,或是采取罚款措施。

女性多少岁不嫁人会有什么措施是出自谁的手笔?是出自同为女人的吕雉,由她签发了相关的法令。

从西汉之后,历朝历代都是延续了那一条律法。而西汉之所以有出现那一条律法,是天下大乱之后人口锐减得太厉害,只好强制女性在合适的年龄成亲,好怀孕来增加人口。

现如今的汉帝国同样是继承了那一条律法,同时还延续之前的另一个做法,不会强制寡妇必须再嫁,但也不提倡守节。

一般情况下,地方官府会隐性地鼓励寡妇再嫁人,不会做得太过明显,但所有人都知道有那么一回事。

将士上战场战死,官府却鼓励未亡人再嫁?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属于极度没有人情味。

未亡人不再嫁,有能力养活孩子和长辈吗?以生产力和女性地位而言,恐怕是很难的。

若是未亡人再嫁,根据社会习俗约定的话,她的新任丈夫就有责任承担起那些责任,等于是这个男人不止是要养一个家。

牵扯到太多的方面,不止是一项人情味就能解释一切,很多战乱结束之后的岁月,一个男人娶了多个媳妇不但不是享乐,其实是在受罪。这个男人不但不会被鄙视,还会得到足够多的尊重,认为是在进行义举。

刘彦所建立的汉帝国没有遭遇到这样的情况,相反是因为石碣对女性的大肆迫害,致使这一次战乱女性的锐减远多于男性。

这一次战乱与其它战乱所不同的是,羯人有抓捕女性随军的传统,夜间用来发泄兽欲,想吃了就煮来吃。

其他胡虏没有羯族那么残暴,不过受到羯族影响对女性也好不到哪去,导致这一次的战乱受害的女性可谓最多。

“陛下,臣……”崔婉自称臣没有什么毛病,皇后也有俸禄,那么就是臣之一:“要不都先见一见,问一问?”

刘彦的心情瞬间就不美好了。他刚才都暗示崔婉可以低调地将检查那层膜的事情给办了,没想到崔婉根本察觉不到暗示。他还不能再暗示,或是明晃晃提出来。

关于该挑选什么人,刘彦的插手也就到这一步。

身份到了刘彦这一份上,他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慎重其事地对待,只是牵扯到国家与国家之间未来的相处。

刘彦离开后宫去了未央宫,问了一下吕议在不在值班。

得到召唤的吕议很快就见到了刘彦,行礼之后汇报了一些事情,停顿下来等待刘彦的提示,比如特地召唤过来是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