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仁政(第3/3页)

韩秀峰在巴县时给衙门帮了那么多年闲,岂能不晓得漏旌再正常不过,但依然装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说:“只要合例就要请旌,要是合例都请不上,何谈教化?”

顾院长无奈地说:“韩老爷,您有所不知,吉家三丫头是被奸污后的第二天才悬梁自尽的。”

朝廷是有规定,像吉家三丫头这样的只有被奸污后就自尽才算烈女,才能向朝廷请旌,第二天上吊的不算。但在韩秀峰看来这也太苛刻了,简直是逼人家死,让人家死得越快越好。

“第二天……第二天,顾院长,吉家三丫头被奸污之后又被荀六给打晕了,都已经不省人事了咋悬梁自尽。”

“韩老爷,您是说吉家三丫头是第二天醒来之后就悬梁自尽的?”

“应该是,一定是!”

“韩老爷高义,顾某虽与吉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但还是要代吉家一拜!”

“顾院长,您老这是做啥。”韩秀峰连忙扶起顾院长,一锤定音地说:“三位,衙门里一大堆事,秀峰实在顾不上帮吉家写请旌的文书,只能劳烦三位。其他的事交给秀峰,秀峰去找张老爷!”

这可是为乡里做大好事,顾院长怎么可能推辞,正起身准备让当铺掌柜笔墨伺候,王监生禁不住问:“韩老爷,其他漏旌的节妇呢,您能不能也帮她们和她们的家人跟张老爷求求情?”

顺水人情为啥不做,何况这是如假包换的“仁政”,只要是能办成十里八乡谁敢说巡检老爷是酷吏?韩秀峰岂能错过这个收买人心的机会,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算一个,只要合例的全算上!”

“已经身故的呢?”余监生追问道。

“余兄,不但民间寡妇三十岁前夫亡守节,五十岁以后不改节者,属旌表之列。雍正二年,雍正爷曾下诏:节妇年逾四十身故者,守节已历十五载以上,亦应予旌;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爷又题准‘旌表已故贞女不拘年限’,且著为定制!”

余监生只是乡下的读书人,而且是个连秀才也没考上的读书人,哪里晓得这些,不禁叹道:“韩老爷,照您这么说我们海安这几年能请旌的节妇多了,少说也有十几个。”

韩秀峰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夫亡之后孝敬公婆,教子成人,且合旌表之例的全部请,一个也不能漏!”

想到旌表不只是荣耀也有实惠,一个节妇衙门按例要发给五十两银子,这银子可以用来建牌坊也可以不建。总之,五十两银子对大户人家可能算不上什么,对普通人家可是一大笔钱,顾院长越想越激动,再次站起来深深作了一揖:“韩老爷,不管能不能请上,我等海安百姓都忘不了您的大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