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血色夏夜……朱雀门之变!(第2/6页)

李绸禀奏道:“宗昼的锄奸别动队已经在行动了,张族兴一家必死无疑。”

李洛冷笑道,“宗昼不必动手了,张族兴一家,应该已经被梁国灭口。”

崔秀宁点头,“估计已经被杀,免得留下把柄。梁国还不敢明着得罪大唐。”

正说到这里,忽然特察局值班的李绫进来汇报道:“大王,老师,有关张族兴的最新情报!”

“念!”李洛冷冷吐出一个字。

李绫有些惴惴不安地说道:“张族兴一家,被梁国太子萧淼许诺封侯、赏田万亩、赏银万两,利欲熏心之下叛逃。但萧淼挖出有用的东西后,并没有兑现承诺。五天前,张族兴一家被萧淼秘密处死。”

这,就是叛徒的下场!

所有人脸上,都露出鄙夷之色。

“你们起来吧。”崔秀宁声音冷清地说道,“这也是一个教训。你们下去完善预防方案,尽可能堵住更多的漏洞。此类事件,不能再发生。”

“诺!谢老师!”众人松了口气,站起来恭恭敬敬的退出。

“是该推出身份制度了。”李洛站起来说道,“张族兴叛逃,不是情报机关的责任,也不是军中将领的责任,而是人口流动制度太松散。”

要是有明朝的路引制度,张族兴根本无法一家人叛逃到梁国。

崔秀宁很认同,“没错。本来百姓想去哪就去哪,流动应该自由。可现在天下还没有一统,是应该严格管控。你要推出明朝的路引?”

李洛想了想,“路引制度不能照搬,还是要改良。你有什么好的主意?”

崔秀宁在纸上画了画,抬起脑袋,“首先,身份证明要分种类。因为官员,军警,工匠往往知道一些秘密,所以不能和普通百姓一样,必须用专用身份证明。”

“官员就用吏员证,军警用军人证,工匠和科学家等人用理士证。这些证件,用身份证大小的木牌,上面有编号,以及个人简单资料。”

“官员,军警,工匠流动,必须要有出发地县衙开具的证明。没有证明和证件,就不许离开本县,不许在外县住店。”

“除此之外的人,一律用身份证。身份证用户口簿一样的小册子,十二岁就开始办。这些人流动,只需要乡村公所开具证明。人一旦离世,证件就必须由乡村公所收回,作为死亡消籍的证明之一。”

“任何驿站,关卡,客栈,私人,违规放行或者接待没有证件和证明的人,一旦被举报就要撤职,罚款,引起严重后果的,还要治罪。”

“某地乡村官吏,发现外地人露宿野外,或借宿民家,必须要盘问来历,检查证件证明。发现证件证明造假,或发现可疑举报,一旦证实,举报者有奖励……”

崔秀宁说了很多,已经是这个时代最稳妥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了。

这当然会增加政府的管理负担,但也能最大限度的预防犯罪和叛乱,改善古代恶劣的治安环境。

李洛听完之后,觉得可行是可行,就是制造证件和小册子,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

“那就把这东西先统一材料和规格,交由各州去办。每个州,设立一个作坊,专门制作证件。私做证件的,最轻也是降籍为奴。”

两人很快就定下了这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接着又谈论起张族兴案。

“萧隐知道了火药是小颗粒,知道了火枪的形状,尺寸和燧发机制,可他们不知道精细加工方法和最佳配比,不知道水力锻锤等技术。”

“他们短时间之内,绝对无法造出威力相同的火药,更别说复制我们的火铳。就算能,那制造效率也很低下,产量远远跟不上。”李洛说道。

他的确很恼火。但与其说是因为泄密,还不如说是因为被背叛。

梁国知道火器和火铳的秘密又如何?仿制出威力相同的火器又如何?

制造水平跟不上啊。

梁国能造一支,唐国就能造五支,十支。

说来说去还是没有意义。这就是先发优势。唐国的火器制造体系经过好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成熟完善了。

可梁国刚刚只摸到门道,怎么玩儿?

以古人的智慧,李洛相信要是给梁国几年时间,梁国也能大批量的仿制唐国火器。

问题是,李洛怎么可能给时间?

崔秀宁笑道:“就算我们把火器实物送给萧隐,火药方法和盘托出,他们要想装备一个火器旅,那最少也要一两年。”

火器就是她搞的,她很清楚在没有水力锻锤等技术条件下,纯人工生产火器的速度有多慢。

“唉,就因为耕牛不够,害得我今年不能发起统一之战。”李洛很是无语,“夏粮正在收割,估计能有多少余粮?”

崔秀宁翻出一个册子,“今年比较干旱,又因为缺牛造成耕种效率低下,估计有四千万石到五千万石,不能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