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6章 车上制巧(第2/2页)

结果他只看了一眼,就愣了一下,然后默默把后视镜调回了原来的角度。

许问的动作非常熟练,狭小的空间并不能妨碍他的举动,也并不会让他伤害到周围的设备。

而他在地上铺上了塑料布,控制力强得惊人,所有的木屑粉末全部准确地落到了塑料布上,没让周围沾上一点。

秦天连本来只是看一眼的,这时突然坐直了身体,认真地盯着看。

这是块黄杨木,许问做的当然是黄杨巧。

这对他来说简直像是跟呼吸喝水一样自然的事情,他的一举一动都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不看做出来的东西,只看他做的过程,就像在欣赏一个绝赞的节目。

而且他使用的工具也非常简单,刀、凿、锤,一共只有三种,却达成普通人十几种工具也未必能达到的效果。

从高铁站到班门祖地一共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车行不到一半,许问就已经完成了,把它递到秦天连的面前。

秦天连慢慢接过,用指腹轻轻抚摸。

木雕作品的表面非常光滑,向外散发着柔润的光泽,简直像是从木料的深处自然透露出来的一样。

许问没有使用砂纸,也没有使用其他任何的打磨工具,这表面纯粹就是用刀具一刀一刀削出来的,却自然达到了打磨抛光的效果,摸上去也察觉不到任何一点木刺。

而且秦天连知道,许问展示给他看的不是这个结果,而是制作它的整个过程。

十八巧,重要的从来不是做出来的成品。

所谓成品,只是各种技巧的集中展示而已,它的过程,才是技巧本身,是工匠本身要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东西。

普通工匠练会一种十八巧,至少要十年以上的工夫,二十年以上更加常见。

这是它渐渐失传的主要原因。

而眼前这个年轻人才几岁?

能把黄杨巧练到如此地步,他花了多少时间,进行了多么刻苦的修炼?

秦天连握着黄杨巧,注视着许问。

好像第一次正视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