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年代文里的男知青(3)(第2/3页)

她以往说着这个还有点期盼,现在回答的笑容十分牵强,甚至想着,若是没这个孩子,她女儿的命或许还好一点,还有选择权。

“八个月了啊。”张大婶感慨一声,“我记得才吃喜酒没多久,这都快一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

冯母呢喃:“是啊。”

她正搬着花生,季淮伸手接过,扛着往一边走,“妈,您歇会,我来。”

“你看看,就算没有儿子,好歹也有女婿啊,一个女婿半个儿,还不用生养,你都赚翻了。”张大婶看向冯母,逮着继续说,“等到你家女婿读完大学出来,我看你和冯大峰就等着享清福!”

“是啊是啊。”

“真是好命了。”

……

听到的妇女都在附和,在盛油的黎婆婆都出来插上两句嘴,“你们两可得活久一点,好日子在后头呢!”

冯母极力维持着面色的神情,一点都不觉得这是恭维。

大家都知道她女婿要走了,丢下她正在怀孕的女儿,她也是个懦弱的,胸口微微起伏,没忍住湿了眼眶,弯腰含胸,弓着背转身又拉了一筐花生,默默干活。

张大婶看着她的样子,嘴角不自觉扬起。当初她上门替她儿子说媒,冯大峰和冯母可是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分明是看不上她儿子。

冯巧兰非要嫁文化人,有文化有什么用?还干着这种清闲活,因为读了点书,现在要跑路。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季淮出来的时候,张大婶又带着关切问,“学校什么时候开学?你什么时候要去上学?能等到巧兰生孩子不?不是婶说,你就算要走,也得陪陪她,女人生孩子可是在鬼门关走一趟,她怀的可是你的孩子。”

冯母紧压着情绪,手还是止不住颤抖,冯巧兰现在才八个月,怎么赶得上?

季淮来接过她的花生时,她表现出了抗拒,“我自己来。”

“您腰不好,可别伤着了。”他扯过来,轻而易举提起就抗在肩上,往前走的时候还扭头看张大婶,“本来八月底得去,但不去了,巧兰要生孩子,我不放心。”

话语一出,在场人懵了懵,就连一旁抽烟的老师傅也松了嘴,浑浊的眼底眯了眯。

冯母则像半截木头般愣愣杵着,回过神才手足无措追上去,不敢置信抓着季淮的手,“你刚刚说什么?你不去了?”

“妈,您至于这么激动吗?”季淮无奈失笑,勾着嘴角像是随口一说,“我和巧兰也说过了,我不去了,本来就是去试试,谁知道就考上了?原本想着考上不去白不去,但是后面想想,她还怀着孩子,带她去也麻烦,我也不一定照顾得过来,不带去的话,我这边放心不下她和孩子,肯定得牵挂着,就决定不去了。”

他说的这番话,在场人都得好好消化一番。张大婶怔了怔之后,没忍住快速说,“那可是大学,你不去读大学,在这里干活啊?你也回不了城。”

知青院那群知青,以前就为一个工农兵大学争个头破血流,后来又为回城花样百出,季淮怎么可能放弃?

她都认定冯巧兰落不到什么好结局,甚至都觉得冯家的家门风水就不好,不仅没生儿子,女婿还走了,幸好当初季大海没娶,要不然倒大霉。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只能权衡轻重。想了很久,我还是放不下心她和孩子,走不了。”季淮虽叹气,但脸色见并无惋惜,继续又干活了。

他轻描淡写的语气,还把媳妇孩子放第一位,突然让人觉得这个知青虽然不勤劳,干不了重活,好歹靠谱,再说了,读书人干不了重活,那也正常。

那群女知青不也娇弱做作吗?

季淮继续炒花生时,老师傅态度也缓了不少,凑过去看锅里的花生时,轻声提醒他加点水,随后又说,“你真不走了?真甘心?”

有机会去城里谁愿意在这待着?

要是走了不回来,那也正常,人都利己,狠狠心,丢下这边的媳妇和孩子去读大学,断了联系,凭这幅皮囊,以后日子可不差。

“不甘心。”季淮直言,不断翻炒着又说,“不甘心也没办法,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以前想着好好读书,让她和孩子过好日子,有没有好日子我也不知道,现在陪在她身边,就是她最需要的,以后的事儿以后说吧。”

老师傅点着头,来了一句,“你小子吃不苦归吃不了苦,倒也不算太差。”

冯家那小姑娘,眼光还不错,最起码这小子没想过丢下她,日子就过得舒心。

“还不差?我都怕养活不了小兰和孩子,好在我也吃得不多。”季淮笑着自嘲,缓解气氛。

老师傅看着他瘦不拉几的小身板,清朗笑着。

午时。

下工的人陆陆续续回家吃饭,冯巧兰后来又晕了一回,也不敢下床。冯母这段时间都赶着回来做饭,就为了让女儿多休息,见她躺床上,又是一阵关切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