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年代文里的知青男(22)(第3/3页)

“可不是嘛,干活回来就得抱,他很疼孩子。”冯母回着,话语里也极其满意。

陈老太太又变了口风夸,“我当初就看出来了,这小伙子不错,考上大学也没去,你家小兰享福了,等过两年,再生个儿子,你和冯大峰也是享福的命!”

冯母笑得合不拢嘴,挑水离开时,又特意叮嘱,“后天记得来啊。”

*

季佳盺满月当天,村里头的妇女早早就来帮忙。原以为只是随便炒几个菜,吃点粗粮饭,看到几只鸡鸭的时候,张大婶都瞪了眼。

不仅有鸡鸭,还有一大块猪肉,菜也有几大筐,除此之外,还有几节腊肠。

要知道,如今粮食短缺,村里头穷苦一点的人家,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次肉。这些可都是肉,一点都不比村里人结婚时的婚宴差。

前些日子村里头有个小伙子结婚,一桌有十几个人,一人都吃不到两块肉,相比之下,真是大手笔了。

冯巧兰的屋内挤满了人,大家都想看看她生了女儿失落的样子,结果见她抱着女儿,皮肤白里透红,礼貌叫着来人。

出了月子,她还特意倒腾一番,穿了件碎花小裙子,头发扎起,看着比之前还好看,弯着眼角,一看就过得不错。

陈老太太腿脚不便,一瘸一拐上了前,看着她怀里的小婴儿,“长得真好看,这小鼻子小嘴巴都好看。”

“像她爸。”冯巧兰给女儿理了理衣服,勾着嘴角回。

“是是是,像她爸,季淮长得比村里的男人都俊。”陈老太太倒是说了句实话。

张大婶可不认,她觉得她儿子最俊,但又不能说,挤上前看的时候,先是夸了夸,随后又说,“女孩子也好,明年争取生个男孩,第二胎肯定是男孩。”

冯巧兰也是深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而且自己也的的确确不能帮冯大峰很多忙,不能像男孩一样给家里干苦力,一直就跟纠结这个问题,也曾跟季淮过,心里也默认以后还会生。

别说生了女孩,就是生了男孩,村里人也会继续生,冯母没生是因为伤了身子,不能再生。

记得当时他蹙紧了眉头,“这个还没养大,你就想着下一个了?以后你还要读书,哪有时间?以后我们不靠体力讨生活,没必要纠结男孩女孩。”

她觉得总不能只生一个吧?

他还真来了一句:“生一个怎么了?一个都没养明白,生下来不是受罪吗?对你身子伤害也大,别想那么多,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

想起他的话,冯巧兰笑,语气里带着轻松随意,“再说吧,她还小。”

别人生女孩都愁眉苦脸,有些人自艾自怜,大家都没想到她是这样的状态,张大婶见没讨到好处,也就没说了。

陈老太太问:“娶名字没?我听你妈说叫童童?”

冯巧兰:“小名叫童童,大名叫冯佳盺。”

“冯?”大家都意识到了不对劲。

“姓冯,跟我们小兰姓。”冯母挤过来,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骄傲自豪,“季淮说我们家的姓好听,就让孩子跟小兰姓,我和大峰都不肯,他觉得无所谓,就跟着我们姓了。”

她这么一说,在场人大惊。

这冠名权可是最看重的东西,好些人骨子里就带着传统,若是不跟他姓,怕是都会闹翻天,甚至都觉得不是他家人了。

这季淮不仅入赘冯家,还让孩子跟冯家姓,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你说他没本事吧,他却能考入大学,为陪冯巧兰生产还不去。考上大学还没本事吗?村里头那群知青削破脑袋就为了生个大学。

很快又有人注意到桌子上放着奶粉,问起来冯母就解释,“小兰没奶,季淮只能去买奶粉给孩子喝,老折腾了,奶粉也不好买。”

“奶粉可不便宜。”张大婶升起疑心,故意问。

“是啊,不便宜。季淮现在都写稿子,人家就给他寄稿费,挣的那些钱全给孩子花了。”冯母语气很愁。

实际上,还是有点小小炫耀。

以前大家都笑话季淮没本事,什么难听的话都说,比如入赘吃软饭、读书没什么用、还偷懒不干活就靠他们家养着、冯巧兰瞎了眼……

她要让村里人知道,读书有用,挣钱比挖土容易多了。

果不其然,大家大吃一惊,就算不知道奶粉具体价格,也知道肯定不少钱,村里哪有人喝奶粉啊?

这东西怕是好几块一瓶,冯巧兰生的这女娃,可真费钱。

张大婶也闭嘴了,盯着那瓶奶粉,恨不得戳出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