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第2/3页)

因为他相信,岳母不会苛待黛玉。

但此时看着信中含着满心委屈的字迹,林如海心痛如绞。

他万万没想到,昔日最疼爱贾敏的岳母,如今为了宠爱的孙子,竟拿已经亡故的女儿,哄孙子高兴。

林如海知道自己女儿的性子,她从来不会在这种事上撒谎,自己的女儿品行如何,没有人比林如海更清楚。

岳母遣人来接时,明明说一切都安排妥当,一定要接走黛玉,哪知玉儿到了京中,连房舍都没收拾出来,甚至衣裳都要赶制,处处都显示着不在意。

还有二内兄之妻王氏,话说得再好听,也是在告诫他的女儿远离贾宝玉。

简直欺人太甚!

贾宝玉是个什么东西,林如海还在京中的时候就略有耳闻,虽然已经赴任扬州,可林如海的旧友不少都在京城,有什么奇闻趣事,都会在信中告诉他,林如海能不知道贾宝玉是个什么东西?

别说接近贾宝玉,即便黛玉被贾宝玉哄了,他也绝不会将女儿嫁给贾宝玉。

再往下看,女儿被安置在岳母院内的碧纱橱里,那贾宝玉竟睡在碧纱橱外。素来重礼的林如海险些一口血喷出来,几乎是从牙缝中挤出一句话。

“欺人太甚!”

信的末尾,女儿提到了薛家之事,得知薛家大爷竟然打死了人,而贾家王家却还在帮忙脱罪。

林如海深深吸了口气。

是他错了,早知女儿被送去荣国公府会是这样的遭遇,他哪怕顶着残躯再续娶一门妻子,也好过将女儿送去岳家教养。

一连数日,林如海都为爱女在京中的境遇而焦心。

过了三四日,又一封信寄到林如海手中。

写信的是林如海在京中的旧友之一,刑部尚书的嫡长子陈天赋。

他到扬州赴任之后,也没有与京中的旧友断绝往来,陈天赋便是其中之一。

京中的诸多形势,都是陈天赋透露给他知道的。

林如海本以为这次的信跟以往没有什么区别,哪知拆开一看,却是来给他保媒的。

看完信,林如海陷入沉思。

这两日林如海本也在考虑续娶的事,若是纯粹为了娶妻,林如海很快就能找到合适的继妻人选。

但他不单单是为了娶妻,而是为了女儿的教养问题,那么小门小户出身的,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毕竟出身决定眼界,出身太低的,其品行很难保证,即便有一二品行上佳的。

但像这种姑娘都聪明的很,根本就不会给人做填房,而是会找个门第差不多的读书人,将来也能有诰命,既如此何必去给人当后母呢?

他这两天排除了许多人选,就是找不到合适的。

可没想到,远在京城的旧友给了他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宋家是扬州本地的书香之族,族中入仕为官,目前多达二十位,官位最高的,便是京中宋家长房的太爷宋闻,官居从一品,掌户部尚书之职。其次便是二房的太爷宋闲,官居从二品,为吏部侍郎。

他好友给他牵线的,就是吏部侍郎宋闲唯一的嫡女,宋雨婷。

这宋家姑娘的事迹他还在翰林院任编修的时候,就听夫人贾敏说过,当时贾敏还感叹,可惜了这么标致聪敏的一位姑娘。

他那时还打趣贾敏说,可有她聪敏,贾敏称自己远不如也。

这位姑娘的品行能得到他夫人的称赞,那必是不差的,学问什么,贾敏说自愧不如,这话不过是谦虚罢了,但即便比不上贾敏,想必也不会差多少。

如此一来,竟是最合适的人选。

只一点让林如海有些犹豫,忠顺王府和谭家都盯着这位宋姑娘。

虽然在林如海看来,如此针对一个无辜的姑娘很无耻,但人家恶得理直气壮,不要脸起来,那你真是没辙。

如果要娶这位宋姑娘,他就会同时得罪忠顺王府和谭家。

他虽然不惧这两家,可为了娶一门继妻,得罪忠顺王府和谭家,其实是很没必要的。

而且,林如海娶妻二三十年,方得了一儿一女,姬妾身体都没有毛病,可就是怀不上。林如海怀疑是自己的身体有问题,他不愿续娶,这个因素占了一大半。

贾敏嫁过来多年无出,也毫无怨言,可那是因为他们夫妻感情好,并非人人都是贾敏。

林如海思来想去,终于下定了决心,写了一封回信。

他没有拒绝这门亲事,但关于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在信中婉言告诉了好友。

对于陈家和宋家的人品,林如海是不怀疑的,就算亲事结不成,他如此坦诚,也不至于结仇,他们更没有必要传出去。

而且,这么多年来,他家里的情况也是透明的,旁人也都有猜测,心知肚明的情况,大家只是没有拆穿而已。

这封信赶在年前,终于到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