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第2/2页)

难道谁还能喜欢没事多跑一段路。

一丝灵光从掌柜的脑中闪过,一模一样?一模一样!

他直接冲出院子,顾不上妻子的喊叫,直接冲到最近的杂货铺子,平缓呼吸,然后去杂货铺里假装客人挑选商品。

这家杂物铺非常小,只有一个小小的门脸,以前乱糟糟的东西都找不到,现在看来,有高人指点过,货物摆放的整整齐齐,醒目了然,有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精巧感。

里面的货品都用牛皮纸包装好,写了名称和重量,还立了纸牌子备注价格,更关键的是,还有那种一斤两斤装的米面,如果临时缺东西,购买非常方便。

掌柜的不做声仔细观察后,又去了另外的杂货铺,发现他们之间的摆设以及定价都完全一致。

这样的话,居住附近的居民自然不会选择其余的地方,就等于拥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保证了基本客流量。

虽然不知道是谁背后出谋划策,但显然对方是个高手,看似不起眼,其实会慢慢瓦解大商户形成的势力。

大商户当然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品质稳定,价格低廉,规模等等,但是,小商户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遍布各地,货品参吃不齐,却便捷千家万户的生活,如果把短板补上,谁胜谁负还真不

一定。可是再加上这次水灾的涨价行为...人心有杆秤,做过的事情大家都记在眼里,

天平倾斜,后果昭然若揭。

掌柜开始觉得,自己这次真的要重新重新换个工作了。

他成功辞职跑路后,交接又耽误了一段时间,等到粮商发现自己的生意大跌时,已经是好几个月后,小商户们早就崛起。

林屿的想法就是让各个小商铺能够采用金州作坊的模式,只要东西一样,客户自然不会乱选,能够就此稳定,当然,那种路过临时买点的不算,影响不大。

刚加入联合会的小商户们都是半信半疑的,如果不是被亲戚热情举荐,他们未必会答应,但加入联合会后,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后,加上肉眼乐见的业绩提升,终于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

联合会不光帮助他们把货品统一外包装,还会定期做销售培训,以及互通消息,什么时候什么货品丰收价格够低,又或者哪里的东西急缺涨价,都说的一清二楚,此外,他们如果跟别的商户发生什么纠纷,联合会还会帮忙断公道,涉及到衙门的,就算帮不上大忙也会全程陪同。短短一个月,他们就充分体会到联合会的好处,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

林屿看着初具雏形的联合会,并不能算很满意。如果可以,他还想做到规定聘请员工的基本工资,基础福利以及其他,但时间还长,一步步来吧。

不过也有了一个坏处,他,还有家里四个弟妹,如今走到哪儿都有人打招呼,俨然成了名人。

但林屿并不喜欢请客送礼那套,于是躲都来不及,出门必坐马车遮掩,不知道还以为他干嘛了。

这种时候,白老先生终于抽出空来,找他检查功课。

自从上次一别,白老先生只有书信来往,据他所说,似乎是他的大弟子碰到什么难题,于是他帮着处理,没想到这么一处理就是大半年,现在好容易才忙完,于是赶忙过来,是为了当初春天种下的几亩稻子。

林屿终于从脑子里翻出这事来,对了,他开春时因为一时好奇,随手种了半亩的稻子,打算看看产量的,结果遇到水灾,最后完好的稻子只剩三分之二,还多亏他抢救及时,给他留了点念想。

“师父想尝尝味道?我做个米饼来吃。”

白老先生大失所望,强打精神问:“那产量呢?”

“产量啊...”林屿仔细回忆,“半亩地总共收了六十斤吧?做顿饭还是没问题的。”

“才六十斤,也就是说亩产量才一百来斤...”白老先生更加失望了,这个数量实在不值得惊讶,如果是江南水乡良田加上精心耕种,亩产量达到二百斤也不出奇,一百二实在不值得惊讶...等等,刚才他是不是说过,水灾泡坏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真正的产量其实是一百八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