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第3/5页)

外头不比乾清宫,江右还是这般情形,就算是皇帝陛下,待遇也不比以往,何况伺候的人都不在身边。

陆清则看宁倦明显是愣了一下的样子,心底好笑,亲自拿起茶盏,给他倒了杯热茶,两指推过去:“尝尝,庐山云雾,郑指挥使的人昨晚从府库里翻出来的,没想到赵知府府上的茶,比宫里的御茶也不差——说到这个,昨晚我清点各府报上来的仓库清单,统计了一番。”

宁倦接过陆清则给自己倒的茶水,方才生出来的一丝不悦顿消:“如何?”

“不太妙,洪水淹没庄稼,部分城池又因大雨不断,许多储备的粮食翻出来了,才发现已经发潮发霉,而灾民数量又太多,甚至还有许多躲藏起来的起来的灾民,江右各府的余粮,恐怕坚持不了多久。”陆清则略微一顿,“陛下,粮食的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南下亲临江右之前,陆清则和宁倦都没料到,潘敬民为首的这班子废物,能把富庶的江右霍霍成这样。

如今水陆两道都不好走,又远隔两千里,将江右的急报传去京城,再选定钦差南下赈灾,肯定是来不及的,往返就要折腾将近一月。

所以来之前,宁倦就安排了人,等到约定的时间,就提前着人假扮灾民,在京城散出江右的水患与病疫、以及卫鹤荣私藏急报的消息,让卫鹤荣丧失在此事上插手的权力。

阻碍变轻,冯阁老就能推动范兴言为钦差,而户部侍郎暗中筹备了赈灾物资,届时范兴言能立即领命,带着赈灾物资奔赴江右。

只是距离原本约定的时间还有几日,等范兴言日夜兼程赶来,也得是半月之后了。

“老师不必担心,昨夜我便发了御令去江浙施压,”宁倦轻描淡写道,“朕在此,李洵再肉疼,也不敢不割块肉来,再过几日,长顺和陈小刀就能从江浙带着粮食过来了,先解燃眉之急。”

如此一来,江右也能撑到朝廷的赈灾。

原来没忘记大明湖畔的长顺和陈小刀啊?

陆清则手肘抵着桌,手托着下颌,笑着用指尖点点宁倦的额心:“这就是你把长顺和小刀留在那边的原因?”

那根竹节般修长的手指伸过来,拂来淡淡梅香,只是漫不经心地点了点,宁倦的心口却好似随之麻了麻,那股过电似的刺激感勾得他很想做点什么,比如紧紧攥住眼前那只瘦长白皙的手。

藏在宽大袖间的指尖紧了又松,反复几次,宁倦才压抑下那股突如其来的冲动,小心地轻轻呼出口气。

他已经忘记了是从什么时候起,陆清则的每一次靠近,哪怕是简单的接触,都会让他紧张无措,又贪恋不已。

他忍不住想,如果是陆清则的话,哪怕是拿刀想刺进他的心口,他也舍不得避开的吧。

但是陆清则怎么可能会那样对他呢。

这个想法一出来,宁倦的眼底都染上了亮晶晶的笑意,像只摇着尾巴求夸奖的小狗:“嗯!”

陆清则不知道少年心海底针,怎么忽然就这么高兴的样子,莫名其妙地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

没生病吧?

放下手,少年的脸似乎又红了一点。

陆清则有点担忧:“你去安置所时,有没有遮好口鼻?等下叫太医来给你看看。”

疫病的传播途径暂且还没探明,虽然空气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微弱,否则灵山寺里的百姓都该全部染疫了,但还是要小心为上。

见陆清则主动关心自己,宁倦也没拒绝,随意笑着点点头:“好。”

郑垚正好回来禀报消息,瞅见陛下在帝师大人面前那副灿烂的样子,又是一阵心酸。

明明是同样的时间投诚的,为什么……

虽然潘敬民依旧咬死了自己除了治水不力外,没有其他任何罪责,也没有勾结朝臣,但好消息也来得很快。

隔日于流玥便在灾民群里找到了母亲。

又过了几日,集安府外的洪水稍退,于家村终于从洪水里冒了出来,得以重见天日。

消息传来的时候,陆清则和宁倦正好在从洪都府回来,还没回城,听闻消息,便干脆转道,顺便去了于家村附近。

锦衣卫已经将附近封锁了起来,见到宁倦几人过来,纷纷行礼。

洪水过境,整个村庄惨不忍睹,许多房屋已经被冲垮了,地上乱糟糟的,什么都有。

郑垚不敢让宁倦和陆清则下去:“陛下与陆大人在此稍候,林公子带我们过去查找就好。”

于母虽然没有染疫,但也因饥寒交迫病倒,于流玥在官署里照顾着母亲,前来引路的是林溪。

姐姐不在,面对一群陌生人,林溪活像只待宰的小兔子,悄咪咪地缩起脑袋,一声不吱的,试图减少自己的存在感。

也是和宁倦年纪相仿的少年,陆清则多了几分怜惜之心,摸了摸小孩儿的脑袋:“别怕,郑大人不会凶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