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第2/4页)

秦玄策无奈了,微不可及地叹了一口气,伸出手去。

那么轻,或许并没有碰到,阿檀觉得头顶像是有羽毛蹭过去,一点点轻盈而柔软的触感,恍惚只是她的错觉。

但秦玄策很快直起身,出去了。

这就是不会把她扔掉的意思吗?阿檀抽抽搭搭地想着,咬着自己的袖子,迷迷糊糊地又睡了过去。

……

这回睡了很久,醒来的时候,已经近了黄昏,幽暗的暮光从窗纱落进来,屋子里点起了蜡烛,隔着陈旧的纱罩,烛光朦胧,照在秦玄策的脸上,连他凌厉的轮廓也显得温和了起来。

他坐在案边看书,书页翻动时发出一点点沙沙的声音,还有院子里传来一两声咕咕的鸡叫,四周静谧,仿佛连虫子都蛰伏起来,不曾吵闹。

阿檀觉得胸口闷闷的,咳了一下。

秦玄策转过脸,看了她一眼,一言不发,放下书卷,走了出去。

大将军怎么了,又给她使脸色看,真是矫情。阿檀趴在那里喘了半天,苦恼地皱了皱小眉头,努力翻身想要坐起来。

一阵头晕眼花的,她才撑起半边身子,差点又要滑下去。

幸好有人托住了她的背,轻而易举地将她扶住了。

是秦玄策,他又回来了,他的手掌格外宽厚,即使身上发着热,阿檀也能感觉到他掌心的温度,她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他仿佛叹了一口气,很快将手收了回去。

村长的儿媳妇李氏走了进来,这是一个年轻的妇人,神色间带着明显的讨好和拘谨。她手里捧着托盘,给阿檀端来了温水和米粥,恭敬地道:“小娘子醒了就好,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待会儿才好吃药。”

阿檀偷觑着秦玄策的脸色,见他只是淡淡的坐在一边,依旧是高傲而冷漠的模样。她不敢多说话,忍着头晕,乖巧地接过李氏送来的食物和水,勉强用了一些。

但是嘴巴苦得厉害,什么味道都尝不出来,她喝了小半杯水,又吃了几口米粥,就摇了摇头,想将碗放回去。

秦玄策看了过来,他面沉如水,目光宛如利剑一般,几乎要把阿檀戳个洞。

和秦玄策相处的日子长了,阿檀已经很能从他没有表情的脸色分辨得出情绪了,比如现在,他眉毛动了一根,阿檀就知道他极度不悦了。

阿檀的手抖了一下,讪讪地又把碗捧起来,硬着头皮,逼着自己又吃了几口。

李氏也在旁边温言说:“我们这乡野之地,没什么好东西,唯有这稻米最香,小娘子多吃些,有了力气,身体好得才快,你不知道,你生病了,你们家大人急得跟……”

秦玄策重重地咳了一声,周围的气氛倏然一沉,连烛光似乎都暗了一下。

李氏马上把嘴巴闭紧了。

吃了点米粥,隔了一柱香工夫,李氏又捧了药汤进来:“小娘子,该吃药了,已经熬好大半天了,在灶膛上温着,这会儿正好入口,来。”

阿檀巍巍颤颤地接过药,小小地啜了一口,整张脸都皱起来了,在那里扭扭捏捏地不肯继续喝了。

李氏见状,问道:“小娘子可是嫌烫?这种祛风驱寒的药,就是要滚烫喝下去才好。”

不是,阿檀摇了摇头,委委屈屈地不敢说话,用一脸苦大仇深的表情看着秦玄策,又是两眼泪汪汪。

秦玄策每每看到她这矫情模样就恨不得打她一顿,但眼下他只是揉了揉额头,勉强道:“又怎么?说话,不要眼睛瞟来瞟去,看不懂。”

“太苦了。”阿檀病着没力气,即使是抱怨,声音也是细软缠绵,就像屋檐下的燕子在咕咕哝哝,“这药汤这么浓,还有一股焦味,大约是熬过头了,不是我怕苦,是它实实在在太苦,咽不下去。”

秦玄策的脸“刷”的一下又黑了。

李氏好心地劝道:“小娘子可不要娇气,这药是大人亲自熬……”

“闭嘴。”秦玄策断然喝止。

不用李氏再多说一个字,阿檀惊恐万状,双手捧着碗,不怕烫、也不怕苦,一口气咕咕咕喝了下去,一滴不剩,喝完了还要虚弱地道:“这药熬得真好,十分地道,我觉得这一碗喝下去,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起来,真的,特别好。”

秦玄策不悦地“哼”了一声,将脸别开去。

如此一番,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乡野清幽,到了晚间,窗下有虫鸣啁唧,远处犬吠一两声。

李氏和她的婆母一起将蔺草席子和被褥等物抱了进来,铺在地下。

那套被褥一色大红,还绣着鸳鸯百合,看过去喜气洋洋。

那婆子殷勤地笑道:“这些是我家大儿年初成亲时候用的东西,平日舍不得,洗干净了收在箱子里,还算新的。”

秦玄策在外行军,从不讲究,幕天席地也睡得,当下只是略颔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