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第2/5页)

只有实打实的土地、资源、人口,能够保证控制权的武力占领,才能换来足够的利益。

因此这些北狄的王室贵族容昭基本是不打算留下的。

只是为免让剩下的北狄人抵抗得更激烈,也不能立刻把这些王室贵族杀了。

容昭让人对其中一部分小贵族威逼利诱,一边大军继续推进,攻打剩下的北狄城池,一边让这些小贵族去游说那些城池里沾亲带故的实权人士,劝他们与其成为战俘,甚至直接丢了命,不如及时转向投降,还有可能平步青云,踩到那些原本看不起他们的王城大贵族头上去,岂不美哉。

这种办法虽然说不上多高明,但在大启军队势如破竹的死亡威胁下,果然还是说动了不少惜命的人。在这些人的配合下,大启军队很快又占领了好几座城池。

虽然大启将士对北狄人仇恨颇深,但容昭还是下令禁止了军士们对北狄的普通百姓搞烧杀抢掠的一套。当然考虑到将士们的心情,也没有怀柔,而是进行了略微严苛的管理。

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容昭手下实打实能打仗的军士其实不过十几万人,如果分散到北狄这么大的疆域里,一个地方不过几百几千人,比起当地北狄人的数量几乎不值一提,一旦北狄人反抗哗变,很有可能镇压不住。

所幸北狄人过的是游牧生活,战事起了之后,在外的牧民便自行迁徙得零零散散,少有大量聚居的,因而暂且还不需要费太多人力去管理。但固定的城池里总会聚集个几万人,一旦闹起事来,至少需要几千的军队坐镇弹压。

容昭亲自率领的十几万军士都是精锐,许多还是骑兵,用来接管城市治安难免浪费,还会拖慢前线的进程。好在这点他也提前考虑到了,这一年来不光打仗,还让人随着战线推进,同时从大启往北狄修了路,让更多的新兵、地方守军慢慢补充进来,维持打下来的城池。

修路就直接征发了当地北狄人的徭役,待遇不像大启百姓那么好,没有工钱,每天工作的时间还多一个时辰,吃的也只是能饱。看在大启将士眼里,便有几分出了气的感觉。只是没想到在大启人眼里本该十分恶劣的北狄人,做着苦活却也安安分分的,基本没闹出过什么大事来。

这时候的普通百姓其实大多没什么国家观念,自身没有被逼到绝境,不会为了所谓的“亡国”反抗。虽然修路辛苦,但也没有苦到完全承受不了的地步,还能吃个饱饭,因此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不至于冒险反抗。而且每天干活差不多把精力消耗光了,自然也没机会惹事。

另一方面,则是北狄人被大启的各种东西震住了。除了王城的人见识过的简直有如天罚的火炮,无论是他们亲自修出来的水泥路,还是剔透如水晶的玻璃,都让他们震撼不已,甚至视为神迹。大启人还在城里开了一些店,从可以让人随时喝到热水的暖水瓶,到模样奇怪但能烧很久的蜂窝煤,以及各种没见过、据说是漂洋过海才找到的美味食物,都难免令北狄人感到神往,甚至不自觉地将大启神化了许多。

如此一来,自然也少了抗拒之心。

靠着这种有些意料之外的影响,大启基本上实际控制了每座攻打下来的城池。

又两个月后,容昭率军到了北狄的西北边境,而北狄原本的邻居勒图,则是已经趁机在这边占了不少便宜。好在对方显然不想招惹大启,没敢和容昭碰面,直接退了回去。

至此,容昭几乎可以说彻底攻下了整个北狄。

当然要想真正把打下来的地方容纳进大启的版图,后续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容昭迫不及待想要结束和祝子翎的两地分居,只做了大致安排就立刻班师回朝。

好在除了及时投降的一些小贵族,北狄的本土权贵基本都被容昭连根拔起了。容昭处决了不少北狄的实权贵族,留下王室和其他几个有象征意义的贵族里的旁支没有杀,而是让这些人签下了战败书,代表北狄承认归顺大启,以后北狄只是大启的下辖属国。

之后容昭虽然给这些人封王封爵,但却把人都带回了京城,从此原本掌管北狄的大家族便只有食禄没有实权,几乎相当于软禁。

有了名正言顺的控制权,又消除了北狄旧势力的阻碍,加上还有大批军队留下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因此即便容昭离开得匆忙,暂时也不需要担心出现大的叛乱。

另外路也修通得差不多,消息传递的速度也变快了,因而容昭走得还算放心。

踏上回程后,容昭就恨不得能直接瞬移回京城皇宫里,偏偏只能千里迢迢地一点点往回走。他没有再找机会把祝子翎“偷渡”到身边,而是一心赶路,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