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火器时代(第2/3页)

“臣方以智/宋应星叩见圣上,圣上万福金安。”方以智两人大礼参拜。

“平身。”崇祯一肃手,又指着那一摞书册问,“这是你们编撰的教材?”

“正是。”方以智说道,“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总算是不辱圣命,将各个学科的教材目录编写出来,还请圣上过目。”

崇祯当即命士子呈上书册。

然后拿起上面第一本教材,这是一本历史教材。

还不错,用的断代史写法,从三皇五帝时写起,而且加了不少小故事,国子监学生应该会很喜欢阅读这样的历史教材。

可惜只有目录,看不到全本。

全体的话就得根据目录往内添加详细内容。

这个工作量就不是两个人能够完成得了的。

第二本教材是医学教材,分为药物、问诊、金创三个部分。

方以智指着医学教材说:“圣上,这部医学教材目录并非臣等编撰的,而是由医科都给事中傅山及给事中吴又可所编撰。”

“嗯,挺不错。”崇祯对医科教材还是挺满意的。

随手翻到金创篇的最后,崇祯发现了更大的惊喜。

“金创肠断候?金创诸病候?外科正宗?”崇祯简直是不敢相信,在他的印象中,中医似乎只有内科问症,可是看完这本教材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原来中医学科中不仅存在外科,而且还颇为先进。

金创肠断候篇,介绍的就是腹腔外科的肠吻合术。

金创诸病候里也详细介绍了断骨再续的外科手术。

外科正宗篇甚至还详细介绍了外科手术前的麻醉药——回香草散!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不过中医学科博大精深,粗略涉猎毫无用处,所以需要在国子监专门设立一个医学院培养医生。

国子监的其他学生就不用学医科。

看来,回头得让傅山和吴又可来一趟国子监。

一边这样想着,崇祯一边又接往下翻阅教材。

但是翻到第三本教材时,崇祯的眉头便蹙紧。

因为这是一本数学教材,而且跟九章算术这样的古籍一个套路。

就是没有按照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分数、代数……这样的由浅入深的编写,而是上来就是具体应用题的解题。

崇祯简单的翻了下,差不多有几百道题。

而且这几百道题也不是由浅入深,而是难度随机分布。

再翻开物理,几乎就是物理小识简化版,就是一则一则的小知识,完全不成系统。

化学也是差不太多,都是一则则小知识,就是把天工开物、物理小识以及古代的一些冶金知识做了筛选。

看到这,崇祯的眉头已经控成一个疙瘩。

这样的教材,不成体系,根本就没卵用。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华夏文明的经验类学科还是很厉害的。

但是逻辑体系类学科就薄弱到令人发指,这也是到了近代,华夏文明在数学、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上没什么建树的主要原因。

看起来数学、物理以及化学的教材就只能指望卜弥格,但愿这洋教士能够把帕斯卡还有笛卡尔忽悠过来。

这时候,崇祯就更加想念汤若望。

汤若望是真的学识渊博,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甚至于连医学都有涉猎,而且造诣都颇为不浅,堪称是个大才。

编写教材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只可惜,汤若望选择留在了北京。

也不知道建奴会不会重用汤若望?

如果多尔衮有识人之明,并且重用汤若望的话,恐怕还真有些麻烦,因为汤若望真的有能力让建奴的火器水平上一个大台阶。

要是这样,真就进入火器时代!

今后就是枪炮与钢铁的战争了。

……

“汤若望,这是你编写的新历书?”

多尔衮一脸肃穆的看着汤若望刚刚进献上来的厚厚一叠历书。

华夏文明自古以来讲究敬天法祖,多尔衮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对于历书的编撰也是极为重视,因为历书代表着天,天意所属!

一个王朝如果连自己的历书都没有,就不是正统王朝。

所以多尔衮入主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钦天监的人重新编写历书。

花了一年多时间,汤若望终于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编写出《新历书》108卷并敬献给多尔衮御阅。

“回皇父摄政王陛下。”汤若望无比恭敬的道,“这正是臣特意为大清编撰的新历书,全书合共108卷,还请圣裁。”

“好,朕会尽快抽时间阅读此历书。”

是的,多尔衮已经开始公然自称朕,既然顺治小皇帝都称他为皇阿玛,他又有什么理由不以朕为自称?没道理啊。

还有布木布泰,现在也是他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