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李元方之死。(第2/3页)

杨妘紧紧抱着他,一遍遍轻抚着他的背以示安慰。

这一层说清楚了,还有侍卫。

侍卫统领言道:“今日沁园的主场在蹴鞠场,其余场馆并不开放。太上皇圣人皇后并各宫所有主子都在蹴鞠场,因而蹴鞠场是重中之重,微臣将大部分兵力都集中于此,以保主子们安全。其余各处另派了几组小队进行巡防。”

李世民微微点头,这方面他是知道的。侍卫安防方案在此之前就向他报备过,也经由了他的同意。这样的布置在情理之中。他们都在蹴鞠场,兵力不集中蹴鞠场,想放去哪?

最先到场的侍卫说:“臣被安排在蹴鞠场外围,是听到求救的声响才赶过去的。”

李世民蹙眉:“一听到声音便赶过去了?”

蹴鞠场距离落水之地虽然有段距离,却不算远。不会水之人落水后在水下沉浮,是很难完整发音求救的,但宋清会水,他可以。配合宋清的证词,若在宋清呼救后第一时间赶往,李元方应该能及时被救上来才对。

侍卫一顿:“臣……臣不敢确定。”

“不敢确定?什么叫做不敢确定!”

侍卫低头,匍匐在地:“蹴鞠场内十分喧闹,声响很大,臣不确定呼救之声具体是在何时出现,但臣确实在听闻之后就立刻赶了过去,并未迟疑。”

李世民脸色一沉。今日蹴鞠场的声音确实很大,盖过别的声音,没能及时听到也属正常。

宋清跪在下首,低着头,手指微微蜷曲,面上没有半分慌乱。这点在他的意料之中。

李世民蹙眉:“然后呢?”

“臣赶到之时,见宋侍读抱着蜀王殿下正往岸上游,没来得及多想,直接跳下水。等将蜀王殿下救上岸才发现水中还有周王殿下。”

这是第一个侍卫的供述。第二个侍卫的供述差不多,都是听到呼救赶过去,但他到达时,看到的是侍卫托着李恪,而另一边宋侍读托着李元方,一人救一个。他要帮只能帮一边,很显然,他选择了李恪。

毕竟李元方是被李渊李世民忽视的存在。李恪不同,若不算嫡出,他是李世民的庶出之长。诸多庶出子女中,李世民对他算是关注最多的,更别提他与李承乾的关系也不错。

两相比较,选择李恪几乎是第一反应,也是一种权衡本能。

赶到的第三个侍卫选择的倒是李元方。毕竟李恪那边已经有两个人,且已经快到岸边了。唯有宋清托着李元方还在水中。于是他下水与宋清一起将李元方救上岸。随后巡防队赶来,救援的人更多,可已经晚了。

众人沉默。

自事情发生之后,从湖边开始,每个人就已经被长孙氏控制住,更是一个个分开审讯。证词全都能对上,而他们的选择又都在情理之中。真相仿佛就是如此。目前唯一还未查清的就是李元方为什么会在那里。

李恪是因为不舒服嫌蹴鞠场太闹太吵,李元方呢?

李元亨冲过来:“我知道。是六哥,是因为六哥他们。”

李元亨红着双眼,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后悔。他应该跟过去的。他应该跟着李元方走的,即便李元方说不需要,即便李元方想自己静静。

“我以为,我以为他真的只是想静一静。是我没发现察觉到他的不对劲,是我没有坚持。如果我始终跟在他身边,他是不是就不会出事了。我没想到,没想到……”

李元亨后悔不迭,泪流不止。

没想到。

没想到什么呢?

众人蹙眉。李元方到底是因为受不了欺凌起了轻生的念头,落水之后又被死亡的恐惧笼罩开始后悔挣扎;还是真的心情不好神色恍惚之际掉下去。这个问题的答案除了李元方自己,已经无人得知。

李渊怒不可遏,立时让内侍去请李元景等人前来询问。李元景等人哭哭啼啼,不断辩解,一会儿求饶一会儿又觉得委屈。他们只是想给李元方一点教训,没想过要他的命。

几人生母也都跪下求情,宇文昭仪接连请罪,毕竟她掌管大安宫宫务,没能及时控制住孩子们的争斗事态,尤其还是在前一日有李承乾特意派人说明的情况下,她有责任。

李渊与李世民长孙氏这才始知,原来几个孩子的问题早有存在,且一直存在,还被李承乾撞见过。

身边熙熙攘攘,哭闹之声,求饶之声,说情之声,请罪之声。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充斥着李恪的耳膜。他置身于这样的喧嚷之中,看着眼前的一幕幕,脑海中想的却是李元方惨白的面容以及湖边真正的“真相”。

慌乱,彷徨,迷茫,无助,绝望,挣扎,惊惧,恐慌,愧疚,自责……

各种各样的情绪汹涌而来,盈满心腔。他勉力站起来,似乎想要逃离眼前杂乱的场面,甚至想要逃离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情景,可他刚起身,便觉眼前一黑,咚,栽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