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苏轼居然被称为圣人?(第3/4页)

苏轼一看到饭盒里有鱼,简直五雷轰顶。糟了,皇帝这是要杀他!

他默默流泪,开始写诀别诗。先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我们一家老小都靠你来照顾,辛苦你了,来生我们再做兄弟!”

李定等人还在神宗旁边抹黑苏轼,各种计谋轮番上演。

宋神宗却挺喜欢苏轼,一直下不了决心。

病重的太皇太后曹氏听闻苏轼落难,在病榻上嘱咐神宗:"仁宗觉得他们兄弟俩是宰相的人才,为何要轻易杀死他们呢。因为写诗而坐牢,大宋开国一直没有这种例子,不能因此破了祖宗之法。"

宋神宗答应下来。

不久,太皇太后病重。神宗决定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福。

太皇太后说:“不需要赦免那么多人,只需要赦免苏轼就行了。”

除此之外,苏轼老迈的恩师张方平等人一直在为他发声,积极奔走。

连苏轼的老对头王安石也上奏说:“圣人统治的时代,怎么可以轻易杀名士?”

王安石这个时候已经退下来了,但是讲话依旧很有分量,神宗非常信任他。可以说,他帮了苏轼大忙。

最终,宋神宗决定放了他,从轻发落,把他贬到黄州。

苏轼被整整关押了一百三十天,接近半年时间,终于得见天日。

御史

台有个别称叫乌台,所以苏轼这场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这是宋朝一场著名的文字狱事件。

如果苏轼的生命在这里夏然而止,那么中小学生估计要长舒一口气,不知道少背多少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哑然失笑:“朕看完他的文章,和那宋仁宗差不多,也觉得苏轼是个能当宰相的人才。结果居然因为写诗,而被下监狱。这未免太荒唐了。”

“这个才子不会一辈子就要在乡下蹉跎了吧?”

纵观整个大唐,也没有几个因为写诗而进监狱的诗人。

他还以为苏轼会节节高升,没想到大宋这土壤是真不行啊。

大宋开国没多少年,已经有了大唐晚年的模样,一副亡国之兆。

房玄龄拱手说道:“陛下,这宋朝挺优待士大夫,想来不久,苏轼就能回到朝廷,一展宏图。”

唐太宗微微颔首:“嗯,有道理。”

女皇武则天望着天幕,有些无语:"一两句诗就让皇帝抓狂了?大宋的皇帝真不自信啊。"

“要是让骆宾王给他们写一篇《讨武檄文》类似的文章,他们是不是要发疯了?”

骆宾王把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还编造了很多有颜色的谣言,说武则天秽乱后宫。

结果武则天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拍案叫绝,责怪宰相:"这种才子居然没有进入朝廷,这是宰相的过错!”

武则天望着天幕中的苏轼,有些怜悯。

她很喜欢吟诗作赋,经常开办宴会,邀请文人来写文章。

苏轼出生太晚了,但凡早一点,也不至于鬼门关前走一遭。

白居易倒吸了一口冷气:"还好我没有生在宋朝,光是我那首《长恨歌》,就不知道要被凌迟处死多少回了。”

再说了,他还写了《观X》《卖炭翁》,尺度完全不亚于苏轼的诗。

放在乌台诗案中,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好朋友元稹感慨:"苏轼真是太惨了。再没有比这更离谱的文字狱了吧?"

乾隆也觉得离谱,虽然知道偶像苏轼的遭遇,但是再看一遍还是会很生气。

“苏轼明明没有一点反叛的心思,却被如此对待。文字狱真是

离谱。倘若苏轼身在大清朝,绝对好多了。”

纪晓岚忍不住提醒:“陛下,你是忘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吗?”

雍正年间,有位诗人写了这首诗,结果被人认为是诋毁清朝,所以被处斩。

乾隆还真的忘了:“……”

天幕下,真正的苏轼望着天幕,闭上眼睛,心里有些说不出道不明的意味。

他对张怀民说:"王安石和我一样都是关心百姓的人,所以捞了我一手。弟弟虽为朝廷重臣,却肯抛弃前途,换自己这条命。”

“对了,还有章悖。我们年轻的时候关系特别好,他还劝我要谨言慎行。可惜后来我们政见不同,关系逐渐变得疏远。没想到,他在这场案子中,也肯捞我一把。"

“我至今还记得他说的话,他说诸葛亮号称卧龙,难道这也有反叛之心?”

“真是患难见真情!我现在才看明白了,章惇是我的好友!”

张怀民很动容: "这么一说,章惇确实很在乎你,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啊。"

苏轼笑着说道:"等我回到京城去,一定要请他吃我研究出来的猪肉,再请他喝我酿造的好酒,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他非常感动,想和这个朋友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