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技术转移(第2/3页)

“可是,很多人都在传言,齐国盛产金银。若不然,他们怎么能在短短四十年里,便这般强盛富裕?你瞧瞧这些年棉花价格的连连攀升,全都是齐国不断地哄抬价格并且还不限数量收购造成的。”

“讹以传讹,仅同儿戏!”丁寅臣斥道:“这个世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的遍地金山银海。即使有,那也是皇家或者官府所控。你莫以为,一介平民就想不劳而获,骤然暴富?既如此,你为何不随着那些无地流民、破落匠人登上那齐国移民大船,去往汉洲大陆?”

“我倒是想去汉洲来着,可家中父母年迈,不能远行,只能这般而已。”那名伙计不无遗憾地说道。

“恬躁!下去收拾一下行装,明日随我前往北亭乡,收购乡人所产棉花。”

……

10月12日,华亭县,朱泾镇。

朱泾镇早在蒙元时期,便已逐步兴起,至广德年间,逐渐成为一个人口过万的大镇,其主要经济支柱就是棉纺织业。

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农家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优于远近闻名的尤墩布。故而,国内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本地牙行奉之如王侯。

朱泾镇有大小棉布牙行六十余家,镇上棉布交易规模甚巨。这些布行财大气粗,还兼营染坊、踹坊,加工棉布,营业之资极为可观,由此带动了各行业的繁荣,使得该镇成为华亭县最为富庶的工商业中心,“商船鳞鳞,群倡杂处其间”。

整个朱泾镇虽然棉纺织业发展繁盛,产出量极大,但生产主体却以“土人专业纺织”为主,即农家纺织专业户。

这些专事纺织的农户,将纺纱织布当做自家的主业,其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亦皆赖于此。该地万余农人,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粜米,与大明其他地方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截然不同。

专业纺织之家虽然辛苦,也不如丝织业的“力少而利倍”,但毕竟“农氓之困籍以稍济”,较传统农耕而言,收益却是要高出一筹。这使得朱泾镇万余农人,多恃布为生,“竭一日之力,赡八口而有余”。

鉴于这种分散而凌乱的生产模式,一些颇有见地的布行商人未尝没有生出改要变的想法,将其规模化、集约化。但大明历经数十年战乱,各项器物营造,皆不能济,以至于无法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只能任由此种小而散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

不过,现在随着明齐两国经济和贸易之间的频繁往来,齐国据有一系列远超大明的先进纺织技术,已为众多大明布商所知。这让一些“有识之士”萌发了引进齐国技术,扩大棉纺织业生产规模的想法。

“徐大掌柜,久仰久仰!”

“沈记”布行的东家沈云良看着面前一头短发,上身穿对襟短裳,下身着青色长裤,一副典型齐国人模样的徐卫平,心中稍感几分怪异,但在牙商隋锦山一番介绍后,还是上前紧走几步,热情地将众人一起迎入酒楼。

据说,这位徐掌柜,乃是齐国江南商社中职级很高的一名大掌柜,主持着苏松常三府的贸易事务,每年经手的银钱达四五十万两,在江南无数的棉花牙行(牙人)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当然,作为布行的大东家,自然不是借这次会面,要与这名齐国江南商社的徐掌柜商讨如何控制棉花收购价格的敏感事务。

“临来之前,隋兄向我提及了沈掌柜的需求。”酒过三巡后,徐卫平直入主题,“要是依我齐国十年前的出口管制措施,沈掌柜所求的水力纺织机械,那是断然不会从我齐国流出的。不过,近日,齐明两国签署了《友好互助盟约》后,我认为那些限制措施,或许会予以稍稍放松。”

“哦!”沈云良脸上一喜,热切地看着徐卫平,“如徐掌柜所言,你们齐国那种生产效率极高的系列纺织机械皆能出口,售于我大明商人?”

“不错。”徐卫平点点头,说道:“从我齐国本土传来消息,两年前,我齐国工商部便对部分机械产品放松了管制,可出口至卫国、吕宋、云州等齐国藩属及友好地方国家势力。你们大明与我齐国向来交好,且又签订盟约,理应属于出口特许地区。”

随着齐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蒸汽机技术的完善,国内工厂的生产设备也开始进行第二轮大规模的升级换代,将全面过渡到效率更高、条件制约因素更少的蒸汽时代,而那些众多水力和风力驱动的工业设备自然不能这么白白丢弃。

为此,齐国工部和工商部便根据工业设备的不同规格和技术先进程度,开始逐步将其转卖至卫国、吕宋、顺国,以及云州此举,不仅可以扶持这些齐国藩属的基础工业发展水平,还能顺带将国内淘汰下来的工业设备倾销出去,完成工厂设备的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