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五三章 繁荣的江南(第3/3页)

……

齐国江南商社资深大掌柜毕茂全将手中的账册轻轻地放在桌案上,不由摇头苦笑。

“去年,你们松江府分社又他娘的亏了五万块钱,将好不容易填平的窟窿又给捅出一个大洞来!说说吧,怎么回事呀?”

“大掌柜,这个……这个委实不赖我们分社呀!”江南商社松江分社掌柜莫叔平颇为委屈地说道:“整个松江府虽说人口七十余万,工商业发达,经济也是最为活跃,但本地区对我商社输入的商品需求量非常小。棉纺织品不消说,不论是中高档棉布,还是低档棉布,当地的秦国人根本没一点需求。除了本土所产的五金工具、金属制品、棉纺织机械产品,以及从中南半岛弄来的珍贵木材,尚能卖些银钱外,其他的东西都卖不出去呀!”

“再者而言,我们在松江府收购的生丝、绸缎、茶叶、猪鬃、漆器,药材,以及各类瓷器,价格却是年年上涨。如此这般,自然就大大消减了我分社的经营利润。不过,大掌柜且看账册中也是有些可喜的数据,那就是我汉洲本土所产的琉璃、香皂、钟表、珍贵毛皮、蜜酒、珍珠、玳瑁等奢侈商品销量有较大增幅。若是按照此番趋势,利润由亏转盈,那是指日可待。”

毕茂全闻言,将账册拿起重新翻看起来,半响,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话说,这松江府紧邻最为富庶的苏州府——号称江南时尚之都,那里弥漫的奢华风尚自然也会逐渐扩展至周边的松杭嘉湖诸府所属各县市镇。

或许,来自我齐国本土生产制造的奢侈商品,会稍稍打开一点江南的市场口子,将日益扩大的利润亏损局面彻底扭转。

其实,资产规模高达六百万汉洲银元的江南商社经营情况并非都像江南几家分社这般惨淡,年年亏损。他们在将大陆采购的茶叶、生丝、绸缎、瓷器等商品,一般会加价数倍,转手倒卖给国内的印度商社、孟加拉商社、波斯商社、奥斯曼商社,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抵消大陆的经营亏损后,每年利润都有两百多万汉洲银元。

享平三十多年的江南地区,使得该地农工商各业极为发达,市场经济亦极度繁荣,使得整个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更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盛名。随之,江南奢侈风尚渐起,并且皆源自经济中心——苏州。通过频繁地往返各地的商人为媒介,很快向各地散播,各地均将苏州当做“时髦中心”,群起仿效之,以苏州时尚为流行时尚。

世人曾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海内僻远皆效尤之。”

也曾有大秦官员走访江南后,也不无担忧地说道:“苏松杭嘉诸地,自永兴元年(1676年)以来,日新月异,自俭入奢。迩来弥甚,厌故常而喜新说,好品藻而善讥评,淳庞之气鲜有存者。”

江南奢侈之风,其实并非浪费的同义词,在齐国人看来,奢侈性消费在消耗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刺激了生产与市场,当可称之为“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

最起码,日渐富庶的江南地区,对齐国所产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已经产生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可喜局面,让长期处于入超境遇的齐国商人,终于看到了一丝久违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