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盏菊和兰花指

清晨,虞硕果醒了。虞硕果就这么醒了,一种恬静的醒,纯净的醒,一种身体的融化,从遥远的初蒙状态,渐渐走向现在。她的眼皮,轻轻地动弹着,开初是慵懒而酥软的,接着是有了劲道的模样,再一努力,眼皮一睁开,人就彻底地醒过来了,虞硕果来到了现在。

2

这样的醒来,是欢喜的醒来;这样的欢喜,绝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的,因为欢喜是一种境界,要么存在于天真未凿之中,要么获得于修持解悟之中。也许是虞硕果现在才4岁的原因吧?4岁是人生最宝贵的第一个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的智性开始苏醒,所有的人性本能都被智性点拨着,提拔着,微风鼓吹火苗苗一般,在大自然的风中起舞,自由天成,信马由缰,婀娜多姿。你就这么远远地看看吧,你就这么闭目想想吧,一个4岁小姑娘恬静地醒来,该有多么的美丽。

3

天气好的时候,虞硕果根本无须出门看天气。好天气的日光是亮亮堂堂的,精神抖擞的,又勇敢,又大胆,又有冲击力,又有感染力,让整个房间与满屋家具,都是亮亮堂堂和精神抖擞的,它还会在穿透窗帘每一缕纤维的同时,把织物的原始气息携带出来,灌注在房间的空气里,让户外的清新气息直接铺撒到床上,虞硕果怎么能够不知道今天是好天气呢?

虞硕果醒了,好天气让她赏心悦目。小姑娘舒适又安详地躺了片刻,然后大声地宣称:“果果醒了!”

虞硕果醒了,她就不叫虞硕果了。虞硕果是她父母为她取的名字,三个字,很正规,以姓氏打头,首先表达一种家族继承关系。小姑娘是不肯理睬这些意义的。她从来都称呼自己为“果果”。社会还另有一种的约定俗成,远在虞硕果尚未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即:每一个人的第一人称都应该称“我”。待虞硕果出生,她竟然丝毫不与约定俗成通融,她认定自己只是“果果”。在她人生第十一个月的某一天,她开口就自称“果果”。

“妈妈,果果要抱抱。”

“果果来了。”或者“果果要走了。”

从此,无论大人们怎么教导和纠正,或声色俱厉的呵责,或苦口婆心的诱导,对小姑娘都无济于事。小姑娘一坚持,就是漫长的三个多春秋,以至于她那性格强硬的父亲,专制独裁的幼儿园班主任,以及她所居住的一碗汤住宅小区的所有邻居,都在不知不觉中,顺从了小姑娘的个人意志。

“果果醒了!”虞硕果又一次宣布了自己的醒来。

在这一次宣布的时候,小姑娘感到了自己声音的空荡荡。她的眼珠立刻炯炯发光,充满了对于现实的质疑、猜测与警觉。难道果果身边会没有任何人吗?难道爷爷奶奶会同时不在家吗?对于虞硕果来说,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独自处于一个空荡荡的家中,这个世界顿时就变得不可解释了,因为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状况。

世界一旦变得不可解释,立刻就会滋生一种不可捉摸的惶恐。虞硕果一骨碌坐了起来,开始使劲地揉她的眼睛和鼻子。惶恐常常依附在小孩子的眼睛和鼻子里,虞硕果使劲地要把它们驱逐出去。然而虞硕果是一个喜欢说话的孩子,语言是她最强大的武器。她开始自言自语地说话。

“爷爷,果果醒了。你还在菜市场吗?还是在花鸟市场?我知道了,你又在花鸟市场逗那只鹩哥了。鹩哥会不会告诉你,说果果醒了——噢,不会。”

“奶奶,果果醒了。你还在广场上跳舞吗?太阳出来了,你们还跳吗?还跳就会很热的,你应该回家了,再不回家果果就饿肚子了。”

“妈妈,果果醒了。果果知道妈妈在香港,很远,要坐飞机。妈妈要生小宝宝了,生了小宝宝,才可以回来,要不然肚子太重了。”

“爸爸,果果醒了。你一定在上班的路上。果果也知道,爸爸很忙很忙很忙,总是要工作呀要工作呀,果果醒了应该自己管理自己。”

“弟弟,果果醒了。你醒了没有?起床了没有?香港今天有没有太阳?我们一碗汤花园今天出太阳了。好了,弟弟,果果不需要你回答。果果的弟弟不说话。果果知道弟弟只听别人说话,自己不愿意说话。可是,你为什么不愿意说话呢?果果愿意说话。”

虞硕果坐在床头,大声地说话,说得非常认真。她用语言把自己的亲人都寻找了出来,感觉着他们真实的存在。这么一来,虞硕果就踏实了一些。小姑娘依赖这种踏实感,努力保持着一种体面的平静。她一本正经地绷着小脸蛋,向这个异常的世界发出了她豪迈的宣言:“果果不怕,怎么样?果果也不哭,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