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唐突之战(三十八)(第2/2页)

等颉利反应过来的时候,大局已经定了,能做的就是无能狂怒。

李元吉不得不承认,在兵法谋略一道,李世民绝对是大家,而且还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种看似冒险,实则稳健的谋略,也只有深得兵法要义的人能谋划的出来。

“你有几成的把握,我们又得承担多大的风险?”

李元吉盯着李世民问。

这个谋略最危险的地方就在于,他和李世民必须在苏尼失和突利兵败以后,承担颉利的怒火。

在十二卫兵马,以及李神符、殷开山、苏定方等人赶不及来援的情况下,他们必须率领着现有的兵马,死死的挡住颉利的攻伐。

如果他们挡不住,那么不是身死沙场,就是被颉利生擒活捉。

虽然战事最后还是会以大唐获胜告终,可他、李世民,甚至李建成被颉利生擒活捉了以后,大唐赢了,跟没赢也没区别。

说不定赢了以后,所要付出的代价比输了还大。

所以必须预估一下风险,看看值不值得冒险。

李世民毫不犹豫的道:“六成!”

李元吉陷入了迟疑,李世民只给了取胜的把握,却没说他们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也就是说,他们要承担的风险很大。

六成,已经不小了。

如果在战场上,有四成或者五成的把握,那就可以一战了。

六成,那就是说只要不出意外的话,在付出一定代价的情况下,取胜的希望很高。

至于说是八九成,甚至十成。

在战场上很少会出现,尤其是十成,几乎没有。

没有一个人在上了战场以后,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有十成的把握可以取胜,即便是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名将、战神聚在一起,并且在兵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也不敢说自己有十成的把握可以取胜。

所以,六成的把握已经很值得赌了。

如果说这话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靖、李世勣、苏定方,甚至是李弘基、黄君汉、柴绍的话,那李元吉都会毫不犹豫的去赌。

可说着话的偏偏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这不仅是在施展谋略,也是在将军,将他的军。

这是要让他做出取舍。

在他们兄弟三人都有可能殉国,亦或者被俘的情况下,他必须做出一个决定来应付这件事情。

以避免他们兄弟三人真的殉国,或者被俘的情况下,大唐不会被突厥要挟。

所以,他现在要么让他们兄弟三人中的一个人回去,要么就决定好他殉国,或者被俘以后,他手里的权力由谁来接替。

李世民看似给了他两个选择,实际上他只有一个选择。

那就是后者。

因为李世民要留下来指挥大军,他要留下来赋予李世民指挥大军的权力,而他和李世民都不会便宜了李建成。

所以,他能选的就只有提前挑选好继任者。

这就是李世民将他的军。

是阳谋。

光明正大。

除非他不在乎李氏的江山。

李元吉在迟疑了好一会儿后,突然呵呵呵的笑了。

李世民不解的看向李元吉。

李元吉笑道:“二哥既然有六成的把握,那就值得一试。”

李世民目光紧紧的盯着李元吉,没说话,意思不言而喻。

那就是,你准备怎么选?

李元吉在李世民的注视下,灿烂的笑道:“现在大唐的皇帝是我们的父亲,他会把皇位传给谁,还轮不到我们来做主。”

这本就是李渊的权柄,也是李渊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干嘛要往自己身上揽呢?

如果他们兄弟三人全部身陷突厥,那么李渊选谁做继承人,让谁继承大统,还不是由李渊说了算,他们就算是有意见,又能怎样?

何必将这种烦恼往自己身上揽呢?

说到底,大唐现在是有皇帝的,而且这个皇帝并没有上战场。

大唐也是有继承人的,离了他们兄弟三人,还有下一代。

所以李世民给出的选择题,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李世民并没有因为自己给出的选择题不是个问题而尴尬,甚至一点儿多余的反应也没有,只是平静的点了点头道:“看来你真的不惦记父亲那个位置,也没有想过将父亲那个位置据为你这一脉所有。”

说到此处,李世民由衷的感慨道:“在这一点上,你比我们所有人都强。”

李元吉分不清楚李世民说这些话是为了缓解尴尬,还是真的在试探,所以只是呵呵的一笑,什么也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