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传国玺

话说张顺既已受玺,接受朱常洵及阁臣朝拜。

但这并不是登基大典的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

登基大典的第一步是祭祀天地宗社。

天即皇天上帝,亦即昊天上帝,祭祀地在天坛;地即皇帝祇神,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后土神,祭祀地在地坛。

宗即宗庙也,祭祀地在太庙。

初,经过宋献策建议,将原来的明朝诸帝移出,将张顺先祖移入。

然后,慎终追远,极其不要脸的以黄帝为太祖,以舜帝为高祖,又往上追封三代,皆移入祭祀。

那张顺本是穿越而来,对此倒也也不甚在意。

既然自个是炎黄子孙,那以黄帝为太祖,想必也不算认错了祖宗。

至于社,即社稷,亦即“土地之主”和“五谷之长”,故而又被人称之为“土谷之神”,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祭祀地在社稷坛。

由于昊天上帝和皇地袛神在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哪怕身着华丽的衮冕,亦不足祭祀之。

故而张顺只得折回养心殿,又换上了一身质朴的大衮冕。

《礼记》:“礼有以文为贵者”,亦“有以素为贵者”;“有以多为贵者”,亦“有以少为贵者”。

前者的代表就是衮冕,而后者的代表就是大衮冕。

相对于繁琐华贵的衮冕而言,大衮冕采用黑羔羊皮制成,“以象天色之玄”,而且“冕无旒、衣无章”。

用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以表达对皇天后土的“报本反始”之心。

祭天礼仪大致包括迎神奏乐、燔柴、行礼、奠玉帛、进俎、初献、饮福受胙、撤豆、送神、去燎所、望燎十一项,步骤极其繁琐。

只过了一会儿,张顺就热的满头大汗。

原来按照正常情况,祭祀天地这种典礼都在冬至举行,天气较为寒冷。

但是,时值初秋,“秋老虎”尚未远离,张顺身披“黑羔裘”,自然是热得不行。

不过礼制如此,他不得不硬着头皮进行到底。

好在祭祀天地需要这般,祭祀宗社就可用换回衮冕,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那天坛在城南,地坛在城北。

好容易祭祀完皇天上帝,天色刚微微亮,张顺连忙催促着众人前往城北,祭祀皇地袛神。

众人刚要动身,就在这时,突然有人跑到宋献策跟前耳语了几句。

那宋献策眼睛一亮,连忙扑到张顺面前,大声高呼道:“陛下,祥瑞,天降祥瑞啊!”

“何来祥瑞?”张顺闻言连忙抬头看了看天空,只见蒙蒙的天空万里无云,七八点残星点缀其上,却是无一丝异象。

“方才赵鱼头乘快马自洛阳而来,言说两个月前,孟津河水忽然清澈见底,众皆疑之。”宋献策连忙大声道。

“俄而有渔人于洛河网中金色鲤鱼一条,长约五尺,重达百斤,疑似为龙。那渔人不意大喜,连忙喊来左右亲邻帮忙。”

“不意那鲤鱼力气极大,未几,竟挣破渔网而去。”

“待到那渔人上岸,遍查渔网,只见一物挂在网上。洗净一看,竟是一方玉玺,遂售卖于市。”

“赵鱼头见而购之,只见上面刻着鸟虫,不明所以。遂使人视之,乃‘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也!”

“啊?这是传国玉玺啊!”众人闻言一愣,不由纷纷交头接耳道。

“传国玺?”张顺听到这里,不由半眯着眼盯着宋献策问道,“果真如此?”

“这……赵鱼头已经赶到,陛下召来一问便知!”宋献策顿时脑门冒汗,连忙回答道。

“好,宣赵鱼头觐见!”张顺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道。

“宣赵鱼头觐见!”随着张顺诏令一下,顿时早有太监高声传召道。

“草民赵鱼头,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不多时,一个颤巍巍的老者来到了张顺面前,伏在地上三叩九拜道。

“平身!”张顺看着愈发苍老、愈发卑微的赵鱼头,一时间不由感慨万千。

当初那一个精神矍铄、畅谈古今的老先生,如今却和一个普通人一般,匍匐在自己的脚下。

难怪自古以来,帝王都“道寡称孤”,果然是高处不胜寒呐!

就在张顺打量赵鱼头之际,却不知伏在地上的赵鱼头同样是心绪百转千回。

当初和自己堪堪而谈的那个年轻人,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就如同天命加身一般,由一介布衣荣登九五之尊。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那赵鱼头闻言并没有起身,反倒膝行向前道,“草民自得了这一方印玺以后,倍道兼行,用了半个月功夫赶到了京师。”

“不意适逢陛下登基,实在是天命所归。”

“还请陛下收下这一方印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