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四章 圣文神武天下武功至极(中)(第2/4页)

乾元四年,公元965年,经过一番龙争虎斗之后,布韦希家族的掌权者阿亚德·道莱困守巴格达。

而听命哈姆达尼王朝的贝都因游骑兵,则占领巴格达西北门户费卢杰,随时可以发起进攻。

布韦希家族的失败就已经注定,只是时间和代价的问题。

随后,在维齐尔大阿米德的斡旋下,为了应对来自东方的威胁。

哈姆达尼王朝之主赛弗·道莱,同意阿亚德·道莱带着剩余的布韦希家族武装安全退出巴格达,并允许他们继续统领胡齐斯坦和巴士拉两地。

这两地方位于两河流域的入海口,控制了大片的海口平原,是波斯湾沿岸最富裕的土地,特别是巴士拉,在此时的广义大食领土上,都是著名的富庶兼文化名城。

本就胸无大志只想保住性命的阿亚德·道莱当即同意,他在巴格达与哈姆丹王朝的宫廷大臣签订协议,宣布表面上成为哈姆丹王朝的藩属之后,立刻就退出了巴格达。

而阿亚德·道莱一退出巴格达,哈姆丹王朝之主赛弗·道莱就火速亲率三万大军进入了巴格达。

这让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穆提,重掌权力的希望瞬间破灭。

而进入巴格达的赛弗·道莱在维齐尔大阿米德的协助下,重建了原本隶属于哈里发的权力体系。

他放弃了道莱这种荣誉称呼,转而命哈里发任命他为苏丹,并以本名阿力木为名,称苏丹阿力木。

苏丹这个字,在这之前还没有后世那种意思,本意是力量、裁决者之类,现在被赛弗·道莱弄了出来,直接成了阿拔斯王朝最高的僭主称呼。

赛弗·道莱变成了苏丹阿力木,就好比从曹丞相进化成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大汉魏王。

可怜的哈里发穆提,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连象征意义都快玩脱了。

……

而就在巴格达发生剧变的时候,张贤瑀也在伊斯法罕没空理会他们。

因为在甲三堡一战后,张贤瑀控制的伊斯法罕和设拉子等西南波斯以及南波斯领地,原本可不是属于萨曼波斯的。

而且实际上这里才是属于历史上波斯帝国的核心区域,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教派复杂。

如果不算呼罗珊和拉伊(德黑兰),光是伊斯法罕和设拉子就有接近四百万人口,要是算上呼罗珊和拉伊,足足有七百万人口之多。

要以五六万的军力,占领和平定七百万人口,还要从中挑选一大批愿意跟安苏(曼苏尔)去巴格达恢复波斯王国的人,难度还真不小。

于是,在巴格达的大食人大乱斗的同时,张贤瑀在张烈朝、曹彬、赵匡义、吕端等文官武将的辅助下,开始大规模在波斯本部和呼罗珊分封功臣。

一口气就洒出去了三个君侯、七个方伯、君子君男四十多,巡检使数百。

随后张贤瑀还在百忙之中,抽调一支两万人的队伍,彻底剿灭了盘踞波斯东南的萨法尔王朝,也就是后世霍尔木兹海峡到巴基斯坦之间的小块沿海地带。

此战,联军斩首六千余级,俘虏一万多人,随后又进行了震慑性的大屠杀,把本就只有五六十万人口的萨法尔王朝几乎三成男丁都处决了。

但快速的分封和击破萨法尔王朝虽然稳定了形势,巩固了军心,但是却让张贤瑀几乎没法再次发动针对阿拔斯王朝的战争了。

因为总共就五六万人的河中诸夏联军,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个个都已经盆满钵满了。

得了海量钱财没有要分封的兵将们,急着想回河中去把财富与家人一起分享,他们没有鼓噪起来要回去就算不错了,哪里还会想要去巴格达玩命。

而不回河中,留在波斯和呼罗珊的兵将们都成了封臣,最下面的巡检使都有三四百户两三千形同农奴的百姓,他们就更不想被征召起来继续作战了。

君子以上的,忙着呼朋唤友把在河中甚至中土的亲属叫来稳定封国。

君男和巡检使们忙着娶两房漂亮的妾室,以便从封地上发展亲信,然后到处走门路希望从天竺买来几十上百农奴,继续开垦荒地和放牧。

这就叫军无战心,这就叫军心不可用,强行征召起来打仗的话,他们就敢在战场上轻则划水,重则一哄而散。

这也是所有封建军队,甚至是三湾改编以前连解放军都不能避免的顽疾。

……

就在双方寂静又尴尬的对峙中,经过十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皇四子敦煌郡公张贤景所率的远征大军,终于到达了拉伊(德黑兰)。

拉伊城外,安国大王张贤瑀率领全部文武在城外列队,等待张贤景的到来,他还是有些不安和不爽。

不安,是不知道张贤景即将给他带来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