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章 六年反目(第2/3页)

薛况这等有心谋反的乱臣贼子,也配让他做噩梦吗?!

抬眸望着顾承谦,他声音平静得好似不流淌的深井,却蕴蓄着一股震骇的惊心动魄。

“太师大人,你掌管半个朝廷,国库内帑,你一清二楚。不妨回答我——”

“国库的银子,赈灾的银子,都哪儿去了?”

顾承谦说不出话来,慢慢闭上了眼睛。

顾觉非笑了出来。

他真不愿放过这个老糊涂。

话,一句比一句残忍,句句都冒着血腥气儿!

“你不记得了是吗?”

“水灾前一个月,边关来了战报大将军薛况又要打仗了。你跟那个姓卫的老不死,架着萧彻,把国库里最后的几分银子,拨给了忠臣良将!”

“每一笔银子,都从账上过。”

“当时从你们手里,流出去多少银钱,一个月后,江南就死了多少人……”

“太师大人,你来告诉我:到底是谁,沾了满手的血腥?!”

“后来赈灾的钱粮,是你筹的?是卫太傅筹的?还是那个响当当的大英雄、大将军薛况筹的?!”

这才是质问!

一声比一声更厉!

一句比一句更像刀剑!

顾承谦身子都颤抖了起来。

明灭的光影,落在他的脸上,划分出了一道痛苦的界限: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当年那些报上来的东西。也比任何人都清楚,最终赈灾的钱粮,是哪里来的……

顾觉非却觉得自己连笑的力气都没有了。

“衢州城里,百姓易子而食,白骨堆成高山;黄沙场上,薛况十万大军,铁甲光寒,旌旗招展……”

“这就是你们要的英雄。”

“这就是你们要的忠臣良将。”

屋里,一时安静。

白日将尽了,外面的斜阳,竟才从云层里钻出来,照得那雪白的窗纸,有一片金红的颜色,像极了鲜血。

顾觉非看着,没有说话。

过了很久,顾承谦才睁开了眼睛,将一切的一切,都强压了下去,才能重新来,注视着这个锋芒毕露的儿子。

这,才是他的真性情。

他为官太多太多年了。

很多事情,已经清楚明了。

是非善恶,在这种利益交错的场合里,并没有那样分明。这一点,他清楚;抄过大半个沧州官场充国库的顾觉非,也清楚。

可这不代表他们有资格,背后暗下毒手!

“薛家一门的忠良,打从薛老将军开始,我便认识。”

“这朝野上下,水至清则无鱼。你说薛况以战养兵,我信。”

“可拨饷银的时候,谁能预料一个月后的事?”

“薛况若能预料,他宁愿全军上下饿死,也绝不会向朝廷开口!”

“若没薛况,何来大夏如今的安宁?”

“他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你跟萧彻,却在背后暗下毒手,要害他性命!”

顾承谦终于还是红了眼眶。

薛况他是看着的。

每每还朝,总要促膝长谈,他是什么人,他再清楚不过!

可是六年前,他们竟然诟诬他谋反!

还要算计他死!

而他向来引以为骄傲的儿子,便是幕后谋划之人!

从来都是待人接物,无有错漏;风度怡然,翩翩君子;运筹帷幄,天衣无缝……

可那都是画皮!

“二十三年……”

“你装了二十三年,也沽名钓誉了二十三年……”

“处心积虑地,诟诬他侵占军饷、虚报账目,陷害他暗中养兵,还要找人捏造他与外族勾结,有心谋反的证据!”

“你当我不知道吗?”

“若非你里通匈奴,他们哪里来的本事,能围杀薛况?!”

“薛家一门忠烈,留人孤儿寡母,你们怎么下得去手?!”

热泪一滚,终究还是从这个当朝老太师的眼底掉了下来。

他一把年纪,竟忍不住老泪纵横!

一声一声,都是控诉,最后又生出一种绝望:“我怎么会教出你这么个可怕的儿子……”

父子俩人,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坐在书案的两头,仿佛分庭抗礼,又似乎针锋相对……

顾觉非坐着,听着,也看着。

脸上的嘲讽不见了,愤怒消失了,只有眼底,流露出一种深切的悲怆。

他发现,顾承谦竟是真心实意地,相信着薛况,觉得证据都是伪造,还为他惋惜。

甚至因他的死,恨了他这个“残害忠良”的儿子,整整六年……

就仿佛他的诗书礼仪,不是他所传;待人接物,不是他所求;步步谋划,也不是他所教。

就仿佛他不曾因他的天衣无缝,而赞赏骄傲。

沽名钓誉,二十三载!

多好的八个字啊。

“所以,在太师大人看来,‘心’比‘迹’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

“薛况即便是数度放过匈奴大将那耶扎,以战养兵,掏空国库,背上江南数万人命,养兵造反证据确凿,也是他无心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