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看你最新鲜”

丁阿婆找了一个大小合适的盒子将风铃装在里面,还贴心地塞了一些旧报纸,以免带回去的路上风铃被磕碰坏。

回程的路上,坐在后座的任惟将盒子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这让他只能单手搂应春和的腰。

应春和的后背被纸盒的边缘硌得有些不舒服,但他习惯性地保持沉默,听身后的任惟兴致勃勃地讨论要把风铃挂在哪里。

“你觉得挂在房间的窗户边怎么样?”还没等应春和回复,任惟就自己否决了这一提议,“但是那间房的窗户都是关上的,挂风铃好像没什么用,而且挂在房里岂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能看见了?”

应春和想说自己看不看见都行,但最后也没有打击任惟的热情,继续听他叽叽喳喳地自说自话。

“挂客厅呢?客厅有没有哪个位置适合挂风铃的?”

“欸,挂门口是不是更好?每次开门进门都能听到风铃响,有人来了也能一眼看见。”

大门门口素来就是挂风铃的绝佳位置,任惟自认为找到了最适合挂风铃的位置,停下自说自话。

也是这时,他才发现应春和有些过分安静了。

后知后觉的,他意识到不妥,毕竟他现在是借住在应春和的家里,如果要装饰什么东西应当先征求主人的同意才是。

“应春和,我可以把风铃装在你家门口吗?”任惟轻声询问。

应春和却没有立即回答,因为他的沉默同任惟所想的事完全不是同一件。

应春和只是在想,这一幕很像许久以前,他刚租好明光桥附近的那个小出租屋时,任惟就是这么兴奋地说了许多千奇百怪的、装饰他们家里的想法,想象力之丰富比应春和更像搞艺术创作的。

“别的都无所谓,窗帘一定要用遮光性很强的窗帘。每天窗帘一拉,我们就可以在房间里拥抱着,一起睡到天昏地暗。”

窗帘在任惟的描述中,好似成为开启折叠空间的工具,为他们在北京折叠出一个不受纷扰的小小空间。

“随你。”应春和这么回答。

他在心里想:任惟,你可以把风铃挂在家里的任何地方。

很早的时候,应春和就发现他对任惟有一种超乎常理的耐心和包容,能够容忍对方的很多行为,比如共用同一只水杯,比如允许对方入侵自己的私人领域,再比如允许对方占用自己原本宝贵的时间等等。

这些事情如果是由别人做,应春和只会感到无比冒犯,但是任惟不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感觉。

有的时候,他会觉得是任惟很没有边界感,但更多时候觉得是自己对任惟总是习惯性降低原则。

任惟总是轻而易举地将他的底线拉得非常非常低,这很讨厌,但应春和无可奈何。

应春和家门口的门框上沿有两块凸出来的圆木,每年会在端午节的时候用来挂艾草。

今年端午刚过不久,上面放的是一把新艾,在烈阳的烘烤下散发着淡淡的苦味。

任惟踩着木梯将风铃挂在圆木上的时候,正好闻到苦艾的味道,好奇地问:“应春和,你家为什么会在这里放艾草?”

应春和嫌弃好奇宝宝任惟的问题一天到晚也太多,很敷衍地回答:“习俗。”

任惟明显对这两个字的简短回答很不满意,但当下并不发作。

将风铃挂好之后,他从木梯上下来,同应春和商量:“别这么敷衍我,应春和。作为交换,我来准备晚饭怎么样?”

自主创业几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任惟明显从中习得了一些谈判技巧,比当年为达目的只会扮可怜好得多,应春和应下来也不会显得奇怪。

“端午节的习俗而已,很多地方都有的。”应春和将木梯收起来,放到原本的位置,“挂在门框上有祈福、辟邪的意思,希望家里人都可以无病无灾、健康好运。”

“原来是这样。”任惟恍然大悟,不免发出感慨,“应春和,我发现你们这儿有好多有意思的风俗习惯。”

应春和被他的感慨逗笑:“城里来的少爷还真是看什么都新鲜。”

“确实看什么都新鲜,不过看你最新鲜。”任惟嘴快,话赶话地顺嘴就直接说了出来,半点没考虑后果。

应春和被他这话惊到了,差点撞上前方的厨房玻璃门。

走在后面的任惟眼疾手快地伸手绕过来,垫在应春和的额头和玻璃门中间,避免了他额头被磕到。

任惟松了一口气,轻笑一声:“应春和,怎么这么不小心?”

虽然没撞上,但应春和人还是懵的,耳朵边好似有一只夏日的蝉在嗡嗡作响,大脑昏沉,头重脚轻。

应春和疑心自己中了暑,机械式地撇开任惟的手臂,自顾自走到冰箱前,拉开柜门随手拿出瓶冰水贴在脸颊上降温。

蝉鸣停歇,热意退却。